高考不以分数论英雄 需保证公平 | |
http://www.CRNTT.com 2009-09-04 11:59:30 |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传出消息,在今年高考招生中,临沂师范学院投档考生中有十几名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以分数论英雄”的高校录取方式似乎天经地义。如今,国内有高校出现“高分退档、低分录取”的现象,引来不少质疑之声。 笔者反问,“高分退档”有何不可? 在高考录取中,各高校按照1∶1.2投档,这是国内许多省市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的录取规定。也就是说,如果一所高校在某个地方计划招生100人,按照规定,可在达到本批次控制线、且志愿填报该校的学生中,从高分到低分,提取120个学生的档案。高校可对这120个考生进行综合考察,择优录取。事实上,高校基本都放弃了“择优”权,仍采取由高分到低分录取的方式,因为这样录取更方便、更“公平”,而且节省招生成本。因而,山东高校将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引入高校录取环节,确实需要“吃螃蟹”的勇气。 对此项改革,最大的质疑是,大学录取的公平性如何确保?试问,大学录取中,完全用高考分数“说话”,一考定终身,就能体现公平吗?相反,高校录取时,如果将学生高考成绩作为重要参考,同时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全面、立体地来评价学生,然后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才,这样才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录取公平。高考历来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当其明确指向素质教育时,中小学教育也会出现新气象。 高分不录取,在国外大学是正常现象。比如在美国,能够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硬指标”有两个:一是全国性的SAT(或是ACT)考试成绩,类似中国的高考;二是学生高中期间的学业平均成绩。经常会发生学生SAT考了高分甚至满分,但报考名校却不被录取的事情。美国大学录取,当然也重视中学生的学业表现,但同时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区的精神。什么样的学生能受世界名校青睐呢?哈佛大学比较经典的例子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她的母亲靠捡垃圾维生。这个女孩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她读书很用功,更可贵的是,她长期利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己所能帮助身边的穷人。这名女孩后来被哈佛录取。还有一名中学男生,创作了4部音乐作品,其中两部为忧郁症患者筹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邮报》评为2000年度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乐家。这位学生最后也被哈佛录取。 当然,大学录取新生时,如何考察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关标准和措施还需细化和完善,如怎样全面考量学生道德品质、探究能力、创新精神、服务精神等多方面素养;如何建立甄别机制,以保证中学提交的学生材料真实客观;如何让选拔过程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如果一味以“客观条件不成熟”为由,遏制新思路新举措,那么高考招生改革可能永远在原地打转。其他许多改革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