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探问“高铁时代”是与非 | |
http://www.CRNTT.com 2010-01-04 10:37:34 |
因此,在笔者看来,武广铁路这样的大型投资项目只有经过市场竞争的检验,才是资源配置的合理。否则,尽管其在短期堆积了GDP数字,却可能因占用资源而伤害了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可是,市场检验又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这些行业普遍存在进入壁垒,并由此形成垄断或寡头垄断的行业环境,在这些行业中,垄断定价权乃是获得收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围绕特定项目就通过对垄断定价权的运用,而很方便地制造出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特定项目获得了盈利,考虑到垄断定价的后果,也依旧可能存在压抑内需的负面后果,更为重要的是,垄断行业为了证明特定项目投资的合理性,并为类似项目的广泛铺开开道,很可能会故意运用这一手段。 在武广铁路通车后不久,铁路部门暂时停运了包括武昌至广州、武昌至长沙、长沙至广州、韶关至广州等13对列车。此举被舆论称为“被高铁”,尽管铁路部门否认有逼迫客流转移的企图,而舆论也大多把焦点集中在铁路部门的行政和市场双重属性之上,但在笔者看来,这很可能是铁路部门为了论证项目投资合理,并为高铁时代来临鸣锣开道而有意为之。由于建设高铁投资巨大,实现赢利并证实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并非易事,如能通过运营线路调整和火车票价确定等环节,将部分客流由普通铁路中挤出并转移到高速铁路上来,这将有助于证明该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对于高速铁路网的全面铺开也有很大影响。当然,这么做并不是没有代价的,部分低收入人群将为此付出更多的钞票,这将削减这部分人本已低下的消费力,不用说,这会对本已羸弱的国内需求造成一定伤害。 就这样,为因对经济危机而出台的保增长项目,其最终的运行却可能是对内需的进一步压抑。今年以来,四万亿项目连同其带动的十万亿信贷大多投向了国有企业,其中又大多为垄断性企业所占有,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这些天量投资或许可以在短期内提高GDP数字,但最终却可能是对内需的进一步压抑,这也就可能形成某种正反馈效应:为了克服内需不足,所以要加大投资,加大投资,最终又压抑了内需,于是又要进一步加大投资……笔者不知道这样的循环是否一定会成立,但是,只要行业垄断继续存在,只要市场竞争不能确立,这一可能就将始终存在,中国经济最终还是要回到体制变革这一痛苦的主题上来。 (作者莫之许系知名独立学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