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艋舺”载起台湾电影复兴

http://www.CRNTT.com   2010-03-17 09:24:03  


 
  魏德圣凭《海角七号》大获成功虽意料之外,但其实在情理之中。他在几乎处于真空状态的台湾电影大环境之中,凭借本土题材引发了一股“社会情绪”。能博得观众的共鸣和讨论,这无论如何算得上是本事。

  而《艋舺》无论在策划、制片、还是营销环节上,创作者们都具备了更加明确的商业意识和市场观念。

  还未开拍,便开始营销,《艋舺》是首部玩“营销先行”这一招的台湾电影。制片人李烈说营销就是电影的外表,人家决定要不要把兜里的钱掏出来买票靠的就是进影院前看到的这部片子的外表,也就是它的营销。

  《艋舺》在台湾一路制造各种新闻话题引发社会关注;拍摄期间密集曝光;放映前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攻势不断,电影广告到处可见。铺天盖地的宣传总耗资达1000万元新台币。如此高规格的营销方案在台湾商业电影史上属里程碑式记录。

  此外,导演还充分调动他的社会关系,在《国光帮帮忙》等台湾热门综艺节目中扩大知名度(钮承泽毕业于国光艺术戏剧学校影剧科,属于国光帮)。《艋舺》在上映前就街知巷闻了,一上映仅用3天票房就突破了6000万新台币。

  《艋舺》有意识的精心商业运作,较之《海角七号》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海角七号》靠口碑宣传竟然累积下惊人票房),不能不说是台湾电影产业化转型路上的巨大进步。我们都希望它是台湾电影复苏的延续,日后会带动起更多台湾本土商业电影获得成功。

  台湾电影30年来由盛转衰的沉痛教训让侯孝贤等老一辈台湾电影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电影这一行业,不是单靠艺术性就能生存的,真正要做到长盛不衰,商业化才是其最终的根本。

  魏德圣和钮承泽作为更新一代的台湾影人代表,正活跃在当代台湾电影行业的舞台上。他们是台湾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开路先锋,少不了会在台湾影史上留下一笔。(作者:张景宇)


新闻链接:艋舺,我把青春献给你

  《中国经营报》;3月16日

  侯孝贤认为《艋舺》口味似乎重了一点儿,电影中的情绪也很重,如果再收敛一点会较好。我个人倒觉得正是暴烈又飞扬的青春成了《艋舺》的救命稻草。一个游走于杀与被杀之间又沉浸在爱与哀愁里面的野性青春,叫过来人缅怀,让平凡人开眼。《艋舺》像一剂猛药,刺激台湾电影再雄起。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