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文革《二泉映月》被禁 因美国人叫好 | |
http://www.CRNTT.com 2013-09-29 12:08:06 |
中国江苏网日前登载文章“中央乐团在文革:《二泉映月》被禁因美国人叫好”: 1,是技术人员,还是艺术家 要理解中央乐团的历史,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中央乐团保留建制的40年历史当中,从源头处去寻找中国现代交响音乐的草创之路,在发展中去理解中国作曲家的一系列管弦乐作品,才可能真正明了中国知识分子近百年来为现代文明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与挣扎。而周光蓁的探究,也就从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交响乐萌芽开始。 1946年5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刊出了一份“中央管弦乐团”招考团员的公告,公告中表示该乐团的宗旨,是“培养管弦技术人员及训练军乐技术人员”,名额则包括弦乐和管乐各25人,合唱队20人,乐团团长贺渌汀。两个月后的7月17日,乐团正式成立,并举行音乐会纪念聂耳逝世11周年,出席者包括朱德、徐特立、王明、陈伯达等,规格颇高。 乐团大提琴手李刚曾经回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乐团,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出钱、出力、出人创建的第一个直属中共中央的乐团。”至于乐团的演出任务,则包括秧歌剧、新歌剧、京剧、曲艺。中央管弦乐团当时也曾经与美国军事观察员联谊,合作演奏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其中大提琴手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指挥大师李德伦。 中央管弦乐团1948年改组为“华北人民文工团”,活动的时间不过短短两年,但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特别是乐团的定位,一是乐师“技术人员”的身份,一是乐团以群众活动、宣传活动、外交活动为主要的演出任务,在之后的交响乐团发展进程当中,留下了相当深刻的烙印。 事实上,虽然乐师的定位是“技术人员”,但当时有些人恰恰是不太尊重演奏技术的,出自“上海音乐”的科班生李德伦就曾经对乐队在训练时爱理不理的态度相当不理解。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