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智库杂志:从中间选民定理看两岸认同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5-09-23 00:14:48  


 
  如前所述,依据中间选民定理,政党进行选举竞争时,意识型态定位将趋于光谱中点,也就是处在中间选民的位置上,达到均衡状态。以两岸认同光谱而言,“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认同是1990年代初期,台湾最多选民的中间意识型态立场,政党理应趋向此均衡位置,争取最多选民的支持,但情势却非如此发展。

  1994年后,“台湾人”认同超越“中国人”认同,原因之一在于台湾进行民主化与在地化,逐渐发展出公民意识与制度认同的内部思维,配合两岸军事外交对峙的外部环境,使得强调民主与本土的政治认同,屡屡在选举中被动员。这种动员是辩证式的建构,亦即透过民主选举,建构本土意识的凝聚力;经由本土意识的诉求,深化民主制度的正当性。

  换言之,民主选举需要诉诸本土意识的认知,即使其可能是民粹式的动员,但只要能获得生活在这块土地选民的共鸣,取得了最多选票而获得胜选,则一切均已此为依归;据此,“台湾人”认同的诉求优于“中国人”认同;尤其当两岸的军事与外交的对峙被突显时,两岸的相对排斥性认同更形明显,“台湾人”认同更易超越“中国人”认同。

  其中,李登辉以民主改革的选举语言诉求,逐渐建构台湾主体性;在1993年开始推动重返乃至于加入联合国,1994年的“生为台湾人的悲哀”言论、《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将政治的“一个中国”异化为历史、地理、文化、血缘的“一个中国”,以及1995年与1996年“台海危机”型塑的两岸敌我矛盾等,这些都让“台湾人”认同的意识型态提升。

  当台湾民众的“台湾人”认同被提升起来,政党趋于中间选民立场的“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认同,似乎无法得到更多坚实选票支持,于是前述的中间选民定理修正,亦即“方向性概念”逐渐凌驾“趋近性概念”,也就是不但民进党在1991年通过的台独党纲继续被维持,国民党也在1996年大选后,走向强化台湾主权地位的路线,两党一起争取“台湾人”认同的选票。

  争取“台湾人”认同选票的走向继续进行,1999年李登辉提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以及陈水扁在2000年上台提出“四不一没有”未改善两岸关系后,2002年主张“一边一国”、2003年提议三年后“催生新宪法”、2004年进行首次公民投票、2006年终止国统会与国统纲领、2007年强力推动五年前已开始的“台湾正名”、2008年持续进行公民投票等,使得中间选民定理的“方向性概念”,一再于选举诉求中呈现,“台湾人”认同持续提升,在2007年后超越“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认同,成为最多台湾民众的认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