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 
中美从破冰到建交 13当事人亲历

http://www.CRNTT.com   2009-01-01 00:09:49  


   
  果然,几个月后,中国释放了以“间谍罪”被关押了12年的美国天主教詹姆斯.华理柱主教。不久,“比华沙会谈更适于秘密交换意见的渠道”——借助于叶海亚.汗的巴基斯坦渠道和齐奥塞斯库的罗马尼亚渠道已经开始颇有成效而不为人知地工作起来。

  虽然没有直接的沟通,但当时双方心有默契地你来我往,很快就有了一个重大的结果——乒乓球外交事件。美国乒乓球队意外地得到中国的访问邀请,又很高规格地在人民大会堂得到周恩来的接见。

  前驻英大使、外交部首任驻港特派员马毓真当时在外交部新闻司新闻处工作,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得知美国代表队要来,出于职业敏感,他马上与处里的一位同事一起打一份报告,提出邀请美国记者随代表团一起来采访,“考虑到这么重要的事情,得在世界上、在美国有影响才行”。马毓真没想到,几天后就得到了周恩来同意的批复。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开始陆陆续续接到美国新闻界的采访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都没来过啊,也不能太多,最后决定批一个电视组、一个文字记者、一个通讯社”。于是NBC、ABC、CBS电视台,《纽约时报》,美联社最终成了幸运的入选者,而《纽约时报》派来的记者德里早在重庆时就采访过周总理。在马毓真看来,这一次也是为尼克松访华做新闻接待预演,而尼克松访华的大新闻,就是他陪同新闻司司长陈楚一同宣布的。后来很多美国记者在回忆文章里都提到了一个个子不高、总是充满笑容的友善的马先生。

  也是在1971年,马毓真所在的新闻司接到总理指示,要求给他安排见美国的大记者——马毓真后来悟出这是总理在为中美关系的突破做舆论准备。“我们陆续报总理批准,请来了几个大人物”,第一位被邀请的,是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詹姆斯.莱斯顿。

  “那时候来北京还是很难的,美国人如果要到中国来,得通过加拿大大使馆才能拿到签证。也没有直飞北京的飞机,只能在香港降落,从罗湖口岸入境。”新闻司对莱斯顿的来访格外重视,“我们派了一个副处长去接他,还带了个翻译”。可就在此时,马毓真突然接到上面的通知:莱斯顿到北京的日子要推后。

  莱斯顿是7月8日到的广州,接到通知后,马毓真马上告诉在广州的同事,让莱斯顿先在广州多待几天,“别急着飞北京,拖,拖到10号再坐火车”。莱斯顿表示抗议,要求立即飞赴北京,与周恩来会谈,并不知情的中方人员也只能尽职地拖住莱斯顿。

  莱斯顿到北京的第二天,新闻司司长陈楚让马毓真跟他一起到国际俱乐部,邀请莱斯顿吃饭,“陈楚参加了基辛格的秘密接待,总理就指示他告诉莱斯顿,基辛格访华、中美之间决定尼克松访华。总理请他来就是要告诉他这个爆炸性的大消息的,给他个大礼物”。时至今日,马毓真在接受采访时还清楚地记得莱斯顿的表情:“他当时就愣在那了,半天没说出话来。”晚上莱斯顿连夜就写消息,那时候中国的通讯条件很落后,由翻译带他坐车到西单电报大楼,一直到凌晨1点才打出来交给报务员。

  不知是否因为近在咫尺却错过消息而懊恼,回来没多久,莱斯顿把已经睡着了的翻译叫醒,告知自己肚子疼、发高烧。原来莱斯顿急性阑尾炎发作,中方工作人员将他送到反帝医院(即协和医院,尼克松访华后又改为首都医院)做了手术。莱斯顿后来在回忆里说:基辛格访华的消息,既震动了他,也震动了阑尾。

  过家鼎大使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当时在外交部有一个专门小组主导与美国的秘密商谈,属于绝密级,“我、冀朝铸和唐闻生是前方小组的成员,收电报、发电报直接给总理,领导人写好的中文我们马上翻译成英文发过去;后方由黄华、乔冠华、章文晋‘坐镇’,直接向周总理汇报”。基辛格来华之事,就是在一次又一次通过第三方的往来电文中一步一步落实的,“不过这些电文都没有谈具体方式”。

  棋逢对手

  1971年7月9日12点15分,飞机准时降落在南苑机场。叶剑英、黄华、熊向辉、韩叙等已早早等候在此。当时站在叶帅旁边为他做翻译的冀朝铸现在回忆当时依然很激动。9岁到美国、21岁才回国的冀朝铸被周恩来称为“洋娃娃”,“上次见到美国人还是在朝鲜战场的美军战俘。”38年后,冀朝铸乐呵呵地说。说起来,他要接待的基辛格是他的哈佛校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