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黄亚生:中国的农民工与城市化 | |
http://www.CRNTT.com 2010-02-04 10:17:38 |
是中国吗?不是。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巴西,1968-1974年巴西的GDP增长每年11.4%,但整个1980年代是停滞不前,即所谓丢失的十年。像巴西这种国家,1950年代的时候人均GDP就相当于我们的台湾省、韩国的两倍,到现在大概连三分之一都不到,1990年代有多次金融危机不稳定,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政治上也不稳定。巴西在上世纪60年代,有些方面和中国是相当相似的。而且巴西当时被外资看好,被认为是“经济奇迹”。这些用词今天都被用于中国。中国经济最大挑战是消费和内需的下降。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例低是因为我们东亚文化强调储蓄,韩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也是东亚,也是有东亚文化的,它们的消费占GDP的比例远远比我们中国高。虽然今年消费官方数据很好,社会零售增加了15%,远远超过GDP的增长。但是中国的统计数据是很复杂的,中国的社会零售一部分是家庭消费,一部分是机构消费。在这方面我找不到特别好的数字,所以我自己去查中国统计局的关于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支调查,用它的收支调查数据跟官方的比例做比较。机构消费差不多是整个零售消费的25%,而在1980年代为10%,到了1990年代,机构消费占整个零售消费大大增加。 我自己很怀疑15%里边有多少真正是家庭消费。从过去历史的数据来看,机构消费在整个消费中占的比例非常大。再解释中国消费下降的问题,一种理论认为,是谨慎性的储蓄和社会保险不足造成的;另外一种理论认为,谨慎型的消费主要是因为收入过低,而不是因为储蓄过高。我自己比较赞成第二种观点,也就是说中国消费下降是因为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严重落后于GDP的增长。很多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消费比例都比中国要高15%-20%左右。那些第三世界并不是有很发达的社会保险体制——印度没有一个特别好的社会保险机制,但是消费占GDP的比例却相当高。 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两份报告,第一个报告认为储蓄过高,他们展现的数据表明中国城镇储蓄从15%上升到2005年的23%。另外一份IMF报告认为,即使你考虑到储蓄率上升的话,也只能解释消费下降8%其中的1%。也就是即使考虑这个也不能全面解释消费的下降。 第一份IMF报告对储蓄的算法里头有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它的算法是储蓄等于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如果你要看美国国民核算统计数据,是个人储蓄等于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支出,“个人支出=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利息支付+个人转移支出”。IMF采纳了对消费非常窄的定义,如果不采取这个定义,采取美国定义的话,可能会得出另外一个结论。 此外,1990年代中国家庭消费有很大的变化,就是消费支出平稳上升,但是个人支出增长很快,税负增加也很快。IMF经济学家做统计的时候,计算的是个人所得税,但是没有计算1990年代的新增税。在我看来,那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消费过低是因为储蓄率过高,很可能这里边有计算错误,很可能他们把中国的储蓄率高估了,如果重新做计算的话,可能得不出这个结论。我想指出的是,周小川行长在2009年7月一次会议上,也提到了这个现象,就是中国家庭储蓄率并没有提高,而是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提高了。所以我想中国家庭消费下降并不是因为中国家庭储蓄率升高,而是因为中国收入的增长相对于GDP来讲严重滞后。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