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 |
张亚中:认同乃最终统一充分条件 | |
http://www.CRNTT.com 2010-04-03 00:11:48 |
如果要建立“永久式和平”,不可能仅是依赖强权或霸权下的强制约束,也不仅是源于收益与成本计算而来的社会契约规范。真正的国际和平只有建立在国家自律、自愿、互信与集体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够达成。欧盟与美国是“朋友式的和平”,彼此有着相同的制度性认同,欧盟成员国间更有着文化、制度与同为欧洲人的共同认同,为“亲戚式的和平”。至于两岸,我们必须发展出包括文化、制度与同属整个中国的认同,为“兄弟式的和平”,两岸才有可能奠定永久和平并往最终统一迈进。 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认为“和平”可以经由外在的安排而达成,社会建构主义则认为,这两种主义都是属于“物质主义”,亦将“和平”视为一个“物质”概念。我在多篇文章中所提出的“共同体和平”,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权力式和平”及相近于新自由主义的“互利式和平”。在“共同体和平”的概念中,国际关系结构或国际社会结构的本质是“观念结构”,而非仅是“物质结构”,它是经由两岸互动与话语的实践而完成。外在的国际制度结合内在的观念结构,不但可以制约着两岸的行为,而且可以推动两岸的制度认同,以及基于认同而形成的利益观。因此,相对于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权力”、“利益”、“交往”等核心概念,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则是“认同”。简言之,没有共同的“认同”,人们不可能有“永久的和平”,两岸也就没有可以持久的和平发展。 两岸互动时应积极建立重迭认同的政策 海峡两岸在处理两岸问题时,一直忽略了将建构两岸的“重迭认同”作为政策的核心。“认同”不仅包括国族、文化,也包括制度与价值。在台湾,无论是国民党或民进党的政府,都强调自由主义所称的“民主”与“自由”。国民党在国统纲领期间,是持“民主和平论”的观点,认为民主、自由、均富应该是两岸共同走向统一的核心价值;但是在李登辉的执政后,已经将自由与民主做为区别与大陆不同的防御性工具,做为两岸无法走向统一的理由,并用其操弄两岸的认同。民进党主政时,更用“民主”与“自由”来凸显台湾与大陆的不同,不思如何透过制度性的合作,让两岸人民共同学习与共享彼此的价值,反而是刻意让自由与民主的“价值观”,作为拉开两岸人民认同的工具,成为两岸为没有隶属关系的“一边一国”的认知基础。 基于两岸政治上的长期隔阂,在两岸互动初期,双方是以戒慎恐惧的心情面对一个曾经以武力对峙数十年的敌人。无论是在“争正统”阶段,还是后来的“各说各话”时期,双方的政府都是以“物质主义”做为两岸关系的主要思考,而缺乏对于以建立两岸共同认同为目标的政策思维。 近年来,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由于双方缺少足够培养“重迭认同”的政策,使得两岸间的敌意并没有减少。双方政府不仅没有脱下白手套,也没有放下手上的武器和弹药,双方口中喊的是新自由主义的“合作”,但是骨子里仍然盘算着现实主义者在意的“得失”。这使得两岸人民的认同与两岸交流不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