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六大争议

http://www.CRNTT.com   2010-10-09 10:30:58  


诺贝尔在遗嘱里表明,诺奖将一分为五,其中一份奖励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国籍、文学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平衡
   
  争议2:诺贝尔文学奖是欧洲人专属,还是属于全世界?

  人们对诺贝尔文学奖最猛烈的攻击之一,是它的严重“欧洲化”倾向。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恩达尔就公开指责过,文学奖的评判标准过于欧洲化。 作为一项针对全球作家的奖项,过去20年内将奖项授予13位欧洲作家, 历史上有多达6位本国籍(瑞典)的作家被授予此殊荣,比整个亚洲的得主人数都多。有批评者指出,托尔斯泰和契呵夫始终没能获奖,与评委里来对俄罗斯文化反感也有关系。面对频繁的批评,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似乎并不担心,“翻译跟不上”几乎已成为他们回应指责最常用的理由。

  争议3:“道德力量”能否超越文学价值而成为获奖理由?

  与评奖“欧洲化”的指责相比,如何在文学价值和作品题材之间取舍,可能是更让评委们头疼的问题。纵观诺贝尔文学奖历届公布的获奖陈述便能发现,早期的得主大多因“文字细腻”、“描写生动”、“开创新的写作手法”等理由获奖,到20世纪中下叶,作品的题材和写作背景则开始越来越被看中。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1970年的获奖就曾引起争议。他的作品以揭露现实着称,却与奖项一贯倡导的文学风格不相称。批评者质疑,获奖理由中提到的“道德力量”,到底是否足以让索尔仁尼琴获奖?
  
诺贝尔博物馆的墙上写着这么一句话:“那些已被证明的事物,从前曾经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 
   
  争议4:个人经历是不是文学奖评选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

  当略萨被宣布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委员会对他的获奖原因描述是“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但奖项揭晓后,还是让很多秘鲁政客还是吃了一惊:那个主张“激进主义”不被民众买账、竞选总统失败的政治家,还能成诺奖得主?

  略萨似乎不以为然,他曾表示,“我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却可以是个(出色的)作家”;他还透露,与其欧洲同行相比,评委会在对他审核时有点过于强调他要负担的社会责任了。个人经历在文学奖评奖时是否被过分考虑,也是学界对奖项的重要争议。有人认为,如果一名作家劣迹斑斑,作品再好也不能让他得奖。但这一次,瑞典文学院显然和略萨站到了一边,他们似乎有意要说明:文学成就,根本不必与个人行为挂钩。《卫报》的一篇评论就对此称赞不已,称委员会的决定将有利于“他的小说回到其应有的(中心)位置上”。
  
  略萨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政治家,但若没有那段经历,他也许就写不出来足以让他获奖的那些作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