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为中国制造寻找路标

http://www.CRNTT.com   2012-09-22 09:04:32  


中国制造真正的“大目标”应该是让自己成为未来工业社会的“路标”。
  中评社北京9月22日讯/中国“入世”短短十多年间,中国制造已全球闻名。即便毁誉参半,但今天没人能怀疑它的影响力。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制造逆市向上。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也正是这两年之间,“盛世”景象之下,中国制造内部开始经历脱胎换骨式的蜕变与再造。我们今天看到的“高端上不去、低端难保持”的困局,正是转型期必然的“乱象”和必经的磨练。

  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众石的文章表示,每到经济低迷、青黄不接时,身处市场前段的企业家们会乐于反躬自省。但这一次似乎与往常不同。用海尔集团张瑞敏的话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获得了全世界公认的高速增长,但我们只不过是追赶型成功,追赶型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可以有路标的,有追赶对象的,有模式可借鉴的”,可如今,“最大的问题是,路标在哪里?我们将进入一个没有路标的时代”。

  干制造业不是写小说,需要一些想象力,但主要功夫靠积累。而且,这必须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技术攻关和市场历练,才能积累下来有限的成功。一直以来,中国制造是“有先生的”,港货、日货、美国货、德国货,都曾是我们的“路标”。

  文章分析,“德国制造”的经验格外珍贵,可以用两个“专”字概括。

  其一是“专业”。德国大企业屈指可数,能够支撑起这些“大家伙”竞争力的不是垄断资源,而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的、遍布德国乡村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大多拥有独特的技术专利,并在一个细分产品上精益求精,无人能替代,被誉为“隐形冠军”。比如,专做门锁、铰链和玻璃幕墙的多尔曼公司,年销售额7亿欧元,工厂开到了上海和杜拜,其专利权数量在德国能排在50强。据统计,类似的“小巨人”公司在德国有1300多家。

  当然,著名的宝马公司和专营汽车零部件的博世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也相当令人叹服。据估算,这两家企业占全球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三分之二。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构成了德国制造的脊梁和筋骨。

  工业化是个系统工程,优良的品质是一个零件一个零件集合起来的。只要有一个环节有瑕疵或纰漏,就无法实现精益制造。相比“德国制造”的专业化程度,一度以分工精细而着称的“温州制造”就显得相当落伍了。

  差别其实不大,专业化分工之后,能否致力于研发,实现独有的技术创新并获得专利权,是衡量一家企业制造能力强与弱的关键。迄今为止,“中国制造”在这方面确实没太多可称道之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