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为中国制造寻找路标

http://www.CRNTT.com   2012-09-22 09:04:32  


 
  其二是“专注”。德国人执著于制造业,甚至表现得有点儿偏执。 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曾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将劣质德国货与优质英国货加以区分。当时的德国货以廉价、仿造着称,英国人对“德国制造”的评价是“厚颜无耻”。

  但是125年之后,当欧洲诸国深陷金融危机时,德国经济依然强劲。据说,当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默克尔回答说:“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布莱尔先生。”

  德国人对制造业有种超乎寻常的定力。金融危机之前,当很多国家都把目标锁定在挣钱快、利润高的房地产、第三产业,以及“钱生钱”的金融业时,只有德国,还在老实巴交地提升制造业的品质。

  最终,当泡沫破灭时,人们发现真正的赢家是老实人。“德国制造”能做出你做不出的东西,能做好你做不好的东西。所以,你必须为“德国制造”支付高价。有人称之为“进入壁垒”,因为有这个高技术含量的“壁垒”,德国人保住了利润,端稳了饭碗。

  上述两“专”,是根本性的差别。“中国制造”朝不保夕的担忧,就在于自己产品的可复制、可替代,不具备“德国制造”那种以专业和专注为基础的难以超越的独特性。

  文章认为,由此来看,劳动力便宜怎么能是优势呢?这顶多算是打工仔的优势。只要稍有志向,我们就应有更高的追求。

  当然,技术升级、向上攀升是要付出代价的。“德国制造”在内部淘汰了没有竞争能力的公司和产品。据称,德国制造业工人的数量从1990年占职工总数的40%,下降到了今天的20%。这些极端重视技术的工厂,“需要的不是一大群低技能的壮劳力,而是那些紧俏的、具有高技能的技工、工程师和专家”。

  与“德国制造”这个“路标”相比,中国制造恐怕至少还需10~20年的技术沉淀和学习过程。这是工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中间还不能发生中断,更不能旁顾其他“生财之道”,乃至误入像今天房地产泡沫这样的迷途,方才可能有所成就。

  从更长远的经济发展大势看,还须用更宽阔的视野为中国制造寻找“路标”。毕竟,德国国土面积不到36万平方公里,人口8100万。

  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对中国制造有个经典概括:“目前,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

  这个观点,按照军事评论家宋晓军的通俗表述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他是全能选手,而其他国家,除了美国之外,多多少少都有点儿不全面。”

  这决定了中国这名选手要参加的是“全能比赛”,所要完成的技术动作“难度系数”最高。除了“血拼科研”,更要在国内和国外,构建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链,才能为中国制造创造足够大的腾挪和发展空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