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郑剑:两岸认同与互信 仍远远不够 | |
http://www.CRNTT.com 2013-07-21 00:25:12 |
二是各政党要有宏观视野。政党是为谋求特定政治利益,通常是政权,而建立的政治组织。有前途、负责任的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这些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有广泛群众基础、符合当时社会现状、顺应未来历史发展。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托.里德讲过:一个好的政党比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物更有用。所谓最好的政党应当就是有前途、负责任的政党。在两岸关系上,两岸的政党都要秉持民族的立场、历史的使命、大开大合的战略气魄,推动和平发展,戮力民族复兴,促进两岸人民共圆“中国梦”。仅仅局限于一党利益、被过时的意识形态所束缚,必然做出有悖于民族、失信于对方的判断和决策。短期行为将造成长期伤害,鼠目寸光不会给党带来长期利益。不要忘记19世纪英国保守党领袖迪斯累利的话:保守党是一伙有组织的伪君子。建立两岸认同与互信,两岸的政党同样责任重大。建立党际互信,让对方接受其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础。而建立这个政治基础,需要智慧、眼光和决断。 三是教育界要有历史纵深。其中的核心是在历史和社会问题上向下一代教什么。对两岸关系而言,老一代靠厚实的经历积淀认识对方,新一代则首先靠教科书定位对方,而双方相互间的认知与判断,往往直接影响着其处理与对方的关系、与对方打交道的方式,最终决定未来解决两岸问题的方式。如果两岸年轻一代历史观和社会观南辕北辙、在国家民族重大问题上互为异己,未来两岸关系的前景将不容乐观。两岸教育界要共同努力,消除“台独”意识形态影响,重建共同的历史观。两岸要重建对中华5000年历史文化的共同认知和自豪感,不能以400年历史割裂5000年历史;重建共同的社会观,把两岸关系拉回一个中国框架之内,使得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中国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理念深入人心;重建共同的命运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夯实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的一致认知。这样的认同与互信,可长可久。 四是媒体要有社会责任。任何社会意识的形成,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学校、媒体的影响更大。媒体是影响公众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机构。在信息社会,媒体在形成社会舆论上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媒体应该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而在多党竞争的商品社会里,在所谓“新闻自由”的幌子下,媒体的公正性、客观性往往让位于党派观点特别是经济利益,为了利润,媒体经常扮演社会混乱的推波助澜甚至始作俑者而非建设者角色。在海峡两岸,一些媒体蓄意制造话题、刻意放大问题、炒作不利消息,伤害了两岸认同与互信,成为两岸关系一大乱源和公害。保持理智、秉持善意、恪尽历史和社会责任,应当是两岸媒体对待两岸议题的基本态度。唯有客观公正地报道对方情况、理性全面地反映两岸关系、平和冷静地评论突发事件,媒体才能扮演两岸认同与互信增进者的角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