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把神坛上的梁思成拉回人间

http://www.CRNTT.com   2014-01-25 09:32:00  


1952年9月14日,北京,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清华园家中会见英国建筑师斯金纳。
  中评社北京1月25日讯/广州时代周报日前登载文章《把神坛上的梁思成拉回人间》,文章说,梁思成是一般中国人最熟悉的建筑师,那一代建筑师以沉重代价换来精神遗产,但多年来坊间流行读物对梁思成的解读趋于偶像化和八卦化,学界对梁思成的研究也多有空白。

  在中国建筑史上,梁思成已经成了一个神坛上的人物,不论是他的建筑事业、家世背景,还是他被津津乐道的爱情,这一切是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慢慢形成的。2009年,建筑学者朱涛在《人民日报》旧报上第一次读到梁思成的思想检查,从这时起,他开始收集梁思成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系列思想检讨等资料,却拼凑出了另一个不一样的梁思成。

  “Technology is always the answer,but where was the question?”(技术永远是答案,但是问题在哪里?)

  2001年9月11日后,朱涛更加笃信这句话。其时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刚毕业的朱涛,目睹了世贸双塔的轰然坍塌。“当时与曼哈顿南端的电话联系全部中断,我向现场方向冲去,试图寻找亲人,扑面而来的是一个个满脸血迹、灰尘,从现场逃离的市民。”朱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9·11”对朱涛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那是美国电子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美国人对虚拟化、对技术有特别浪漫的盲信。可是‘9·11’把这个打破了,那两幢楼一倒下,虚拟的网络、金融交易就全部瘫痪。美国的社会不公正、政治强权带来的问题并没有被技术解决,而只不过被盲目乐观掩盖住了。”

  这一亲历经验也影响了后来朱涛的学术倾向。自此之后,在博士学位期间,他越来越关注政治、社会、技术与空间的关系。2009年,已经离开美国并将目光投向中国建筑的朱涛开始着手研究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北京“国庆十大工程”,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和写作,却“总觉得不够”,于是开始进一步回溯新中国建国十年的建筑变化。这十年,中国建筑最核心的人物正是梁思成,由此有了《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一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