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复旦投毒案是人文教育少惹的祸吗 | |
http://www.CRNTT.com 2014-02-21 12:12:21 |
但是人文教育是更加高层次的追求,提供了摆脱自我局限的可能 再来看采访中林森浩的又一段重要剖析——“要是从小没有,那么你长大之后学习” 其实林森浩已经反思到自我局限,以及突破的可能性。他又是这么说的——“其实我现在就觉得这些东西是需要学习的,就是你头脑里的底线,你做事的习惯方式,思维方式都是需要你学习的,除非你在很小的时候可能在你的家庭环境那种强烈的反反复复的刺激到你头脑里从小就形成这种习惯,要是从小没有,那么你长大之后学习,必须是自己经过反复不断的强化。”他在采访中还说,以前就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局限,但是不知道怎么去调整应对。 人文素养对不断地反思、突破和提升自我大有裨益,而林森浩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有问题 到底什么是人文学科呢?故事比枯燥的名词解释更为鲜活。所以,这里先来介绍一部叫做《人文学科》(Liberal Arts)的电影。影片有这样一个场景,男女主人公聊起了一本一千多页的小说,已经毕业多年的男主人公杰西说,在他大四那一年人生价值观遭遇了极大的打击,一蹶不振,陷入了忧郁中,什么也不想接触。陪他度过那一年的就是这本叫《无尽的玩笑》(Infinite Jest)的小说。小说的作者说过一句话“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孤独”。而正在看这部小说的是大二学生吉比,她正面临着和杰西当年一样的困境,对学校生活不满,她逃避到小说中去,现实中的社交生活停摆。她觉得无论哪个阶段,人生都烂透了。这时候杰西的回答是“不,人文教育可以解决你所有的问题。” 人文教育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它不一定给出答案,但是却让人不断地去有逻辑性地思考人生问题。这个人生问题里当然也包括了人格。缺了逻辑能力只是背答案的文科教育并非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也不会区分文科生、理科生,专业是建立在共同的人文素养基础上的。理想的教育是在建立自己的专业前,接受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面的双重教育。比如美国一些一流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课程设置就是人文和科学并存,只不过前者比例占绝对优势。在古希腊和罗马,人文学科是公民的必修课,文法、逻辑和修辞是三大块。透过语言、文字、逻辑,人们去思考关于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人文教育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生命体验,比如,从一部小说或者散文又或者是音乐作品、历史典故中,感受到别人的生命经验,这种生命经验可能是现在的自己无法企及的,但是却让人的生活有很多的延伸,去想象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对于挣钱来说,人文学科可能没有很大的作用,而对于“生而为人”来说,人文学科和人文素养举足轻重。有趣的是,哈特研究协会(Hart Research Associates)2013年1月在全美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是,超过74%的雇主会建议年轻人接受培养心智的全面的教育。 这里必须说回林森浩的故事。在庭审中,他说,他和黄洋在生活中并无直接矛盾或是冲突,对黄洋在生活中牵涉到自己的一些言行,他也没有特别的反感。不过他还是透露,虽然黄洋“对我开的玩笑很少”,但有些仍不能接受。林森浩说,他个人比较注重公平,“对人、对己的标准应该是一样的”。显然,林森浩对于公平的理解还处于一个相当初级的阶段。如果多接触一些人文教育,他可能又有不一样的感悟,打开思维,而不是局限在黄洋的玩笑该怎么“回敬”上。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