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台网络化个人主义的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1-09-05 00:04:02  


 
  网络媒体用户普遍化推动政党强化构建社群网络,开启网络媒体领域的“选民争夺战”。“2017年台湾人每天平均花7小时49分上网,2小时3分钟在社交媒体上,是两岸三地之最。台湾 2017 年的活跃社群使用者共有1900 万人,占了全台人数的82.6%。其中,有1800万人习惯用手机上社群媒体,手机社群媒体渗透率达到78%,排名全球第7。”〔8〕可见网络社群媒体对台湾民众的重要性,同时因其高参与度的情况促使政党开启对网络社群媒体的强化措施,以便于获得更多的选民支持。为了激发个体的能动性,培育个体的政党偏好,台湾地区的社群媒体功能扩展被提上日程。各党派以网络直播、专属APP、“脸书”、“油管”平台等等途径扩大与选民的交往互动,整合观察选民意见,培育网军引导舆论方向。

  网络社区的构建提升了网络政治传播的互动性。台湾学者柯一青指出,“社区(community) 是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 的一环,并不单单指的是村里,更不以集合住宅为单元,应该属于人心理互动的一种组织,并无固定的范围与界限”〔9〕。网络社区建设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可依据区域内个体的自我特性为其自动匹配出适合群组,也成为集会召集的重要平台。台湾通过构建社区文化认同来强化社区参与者的主体性,从现实帮扶发展至网络联结,意在把社区人员之间产生的联系与社区整体意识相融合,产生区域共识。网络社区的构建可快速高效地联结社区个人力量。众人皆知的“太阳花学运”及“反课纲运动”之所以可快速集结大量人员,不可忽视社区网络和各大社交媒体的集结作用,发起者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联动、协作,最后形成“无组织的组织”。此时的网络化个人主义达到高潮,个人的政治关注度和参与度得到明显提升。

  三、台湾网络化个人主义影响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具体体现

  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两岸以一致的身份认同 、明确的共同利益和有效的制度规范为支撑,网络化个人主义在台湾的发展映射出台湾岛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台湾民众的“台湾主体意识”和身份认同差异在网络政治传播中被强化

  身份认同对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意义非凡,网络化个人主义一方面为多元理念的碰撞提供了平台,一方面成为台当局通过网络塑造“台湾主体意识”、强化“台湾人”身份的工具。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际区分提升自尊”,“台湾人”的自尊是通过与“中国人”的社会比较而实现的。〔10〕国民党退台后,台湾走的是与大陆完全不同的政治发展之路。台湾整体倾向将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国家和地区视为“自我”或“我群”,而把与西方民主不同的制度称为“非民主制度”,一律视为“非我”或“他群”。〔11〕中国大陆的政治制度便是“他群”之一。早期国民党的“反共”教育以及与台湾经济“四小龙之一”的光辉岁月的对比令民众对大陆带有偏见和刻板的印象,认为台湾比“一党专政”的大陆各方面都要先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