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 |
中评月刊:文化统合 以《诗经》外交为例 | |
http://www.CRNTT.com 2024-09-01 00:01:14 |
作为宗主国,周王室实行分封制,但对诸侯国却并不占有絶对优势,更为深刻的教训是,在经历商王室后裔大举复辟的“武庚复商”、周王室与上天无法正确沟通的“卜龟失灵”以及东征平定管叔和蔡叔的内乱之后,周公旦对基于血统的传承、鬼神的信仰来获得天命的自信已然消失,就有了《大雅·文王》中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之说。周朝政治领导人开发出“天命靡常”的观念,相信只有充实自身的德性,藉由德性开启智慧,广施善政,实现天下体系内的方国由小康走向大同,这样才能获得“天命”,“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雏形也得以生成,由此“德性天命观”取代“血统天命观”,中华文化迈往新的里程碑。⑮为此,西周政治精英创造性发明了“周礼”(对内为宪制,对外为国际公法),通过制礼作乐、祭祀共同祖先、借助血缘亲缘关系的“家国同构”,塑造文化政治共同体,形成当时强大的制度优势,解决了“以一治众”“以小治大”的内政外交课题,也为中国塑造了政治文化优先、而非经济或军事优先的治国理政的价值要义。 三、西周春秋时期的诗礼外交:话语体系与外交艺术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作为周朝礼乐文明制度的核心载体——《诗经》,通过礼乐制度和官学教育在各国中推广普及,助力“语同音”的“官话”系统渐次形成,以及“书同文”的文化共同体创生发展。作为接受官学教育的读书人(士),必须谙熟《诗经》,成为外交官或者参与国家外交活动时,自然成为推广普及《诗经》文化的主体力量,也由此开创全球外交和国际关系史上极具特色的诗礼赋咏外交,将政治性很强的外事活动发展为外交艺术,展现出华夏文明的创造性软实力,同时又反哺周朝的礼乐文化制度。 1.《诗经》与分封制、井田制等其他政治制度一道,构成政治文化制度优势,维护着周朝天下体系的治理秩序 在西周伟大的政治家们看来,“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因此,必须创建一整套便于操作的礼乐制度,把民众生活、社会伦理、教育信仰、治国理政、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进行规范和文化重构,依靠制度优势,达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小雅·楚茨》),实现民心向善、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诗经》内容丰富深刻,许多是为讽谏朝政、外交聘问、君臣宴飨而创作,稍加引申就可移用相应的场合。特别是其诗意朦胧含蓄,引发的联想、理解和诠释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为断章取义地用诗提供了方便。通过民间“采诗”、各国“献诗”、政府汇编结集,经过“歌诗”传唱后,再回到中原各国和四夷方国,在这一来一往的互动过程中,加大了《诗》的文化辐射力,堪与后世的《圣经》在世界流传相媲美。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