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交行董事长:危机难改金融四大趋势

http://www.CRNTT.com   2009-07-01 10:49:27  


 
             去国际化不改金融全球化趋势

  文章指出,伴随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扩展,一些国家为缓解国内经济下滑的压力,采取直接或变相的贸易保护措施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手段之一,国际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根据世界银行最近报告的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有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被提出,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在20国集团内就有17个国家存在贸易保护行为。同时,为缓解危机冲击所带来的财务压力,许多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纷纷收缩海外机构或海外资产。一时间,国际化潮流逆转。特别是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不如愿,对外投资大幅缩水,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惨淡,国际化战略受到各方面的严厉批评。

  应该看到,金融危机虽然让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全球化趋势可能只会放缓而不会改变。特别是在目前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和传媒时代,全球经济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已无法将全球分布的供应链和全球化的市场重新分割开来,逆转全球化是不可能的。

  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国际化是无法回避的唯一选择。一方面,国际化是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的根本出路。尽管经历了危机的沉重打击,国际先进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产品创新、流程安排、架构设计、风险管理、业务运营等诸多方面,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资金融机构与其相比仍有着相当的差距,必须积极适应并学习国际通行规则,借鉴国际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是根本行不通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另一方面,国际化是中资金融机构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更好地为中资企业提供服务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持续增加。据统计,2007-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35%。截至2008年末,余额接近1700亿美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例也从30%上升到接近60%。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5616亿美元,外贸依存度接近70%。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当前,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是中国正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步伐,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尤其是海外经营的政策环境较好;二是汇改以来到2008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20%,大大减轻了商业银行将人民币资金转换为外币资本的成本,加快海外经营步伐的时机较好;三是金融危机使海外的一些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市值大幅缩水、资本严重不足。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既不愿也难以取得政府的救助,又难以通过市场筹集足够的资金。为应对危机,要么变卖资产,要么补充资本金。据估算,要使欧洲和美国的银行杠杆率基本趋于20倍左右的合理水平,须出售10万亿美元的资产,补充6000亿美元的资本金。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收缩和筹资需求,以及股票市场过度波动导致的部分机构价值被低估,无疑为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和海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因此,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要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明确、可行的国际化战略,本着分散系统风险、挖掘盈利潜质、谋求长期效益和高附加值收益、逆周期操作的原则,正确判断经济金融形势,审慎选择并购对象,合理规避风险,理性出海,构筑国际化经营网络,切实提高内外业务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流金融机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