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共同体:两岸统合与第三宪的梁柱 | |
http://www.CRNTT.com 2009-10-08 00:27:17 |
认同问题所在:分隔、操弄与恐惧 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才能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先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大陆方面当然也有责任,不过,作为一位台湾学者,我想谈一下台湾方面的问题。 第一、两岸长期分隔。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沈痛的一年,台湾自此离开了中国的怀抱,日本开始殖民50年,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重回中国,但是台湾与中国政治连结在一起只有短短的四年,1949年以后,国民党政府被迫来台,两岸又开始断裂。由于蒋介石的大中国情结与坚守中国文化的教育,让台湾人民在心理上仍然与中国连在一起,但是两岸的人民毕竟生活在不同的体制。1980年代末两岸民间开始有了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并没有强化彼此的认同,反而在接触后,感受到彼此已有的巨大不同。一直到2009年的今日,两岸在长达114年的分隔期间内,仅有短短是四年共有“中央政府”,其余都是各自为政。110年是一个什么意义的数字?如果以30年为一个世代计算,两岸分开已经是将近四代了;即使是1949年到台湾的外省族群,也已经60年,整整两代过去了。如果我们同意,时间与距离总会在人与民族的记忆中扮演若干角色,它们可以让彼此更加团结,例如犹太民族的经验;也可以让彼此愈行愈远,英美就是个例子。长达百年的两岸分离,在蒋经国过世以后,台湾的领导人选择了分离主义,而长达百年的分隔事实,给了他们可以操弄的足够土壤。 第二、台湾有操弄的政治力。1970年代,台北“中央政府”被迫退出联合国及与美国断交,失去了国际上的政治正当性,蒋经国的策略是透过发展经济与深化民主的成果来强化国民党政府在“中华民国”的统治正当性。随着台湾经济成长,社会力开始出现,然后是政治力的产生,台湾最终选择走上民主。民主不可没有选举,只要有选举,就会有利益的争夺,但多以公益之名行之。很遗憾地,台湾出了李登辉与民进党的陈水扁两位政治人物,他们都是以“台湾利益”挂帅、“台湾优先”为名,分别以“仇中”、“爱台”做为打击异己、夺权的工具,以“台湾主体性”与“一边一国”做为分离主义的立论依据。(可参考本人所撰〈从“台湾地位未定论”到“台湾前途未定论”〉一文,《中国评论》,2009年6月号)。即使马英九在2008年以七百多万票当选,仍然不敢挑战李、陈两人所建构的论述。从任用赖幸媛担任“陆委会主委”可以看出马英九仍旧将李登辉当成是两岸论述的精神奶妈。当今的国民党已无1980年代以前对于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偏安”却反而已是共识。民进党虽然暂时在野,依然没有更改其台独立场,只是由“硬性台独”转向“柔性台独”。“偏安”(即等于“独台”)与“柔性台独”两股力量占据了台湾政治版图。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政治力量强力扭转,两岸长达110年的分隔事实就继续有可能成为分离主义的温床。 第三、台湾有操弄所需要的恐惧。1949年起两岸处于分治,初期台湾仍有收复山河的战斗准备,但是从1954年与美国签署《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开始,台湾已经完全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简单地说,台北对于北京有安全上的恐惧。即使在与美国断交后,台北仍然期盼美国能够继续维护台湾的安全,《台湾关系法》给了台湾人民一些安全的感觉。即使冷战结束,两岸开始民间交流,台湾朝野在安全的思维上,仍然将美国当成是虚拟的安全同盟者,或是安全的依赖者。对美军购就是一个显着的例子,军购的真实意义不是为了安全的实质防卫,而是一种为了满足自由安全感而愿意付出的保护费心理。 无论在人口、土地面积,台湾较之中国大陆都小很多。1990年代起,中国大陆经济快速起飞,政治力量亦相对重要。由于北京方面迄今仍然不愿意正视“中华民国”,而以“一国两制”做为“和平统一”后的政治安排。在这项安排中,台湾将只是中国大陆宪法中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因此,中国大陆经济与政治力量愈大,台湾愈感受到可能被统一的恐惧。在台独眼中,北京任何的惠台政策,也有可能被诠释为贿台政策,而被视为是经济统战,目的在把台湾完全吸收消化。ECFA在台湾遭到质疑与反对,正是这种恐惧心理的反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