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共同体:两岸统合与第三宪的梁柱

http://www.CRNTT.com   2009-10-08 00:27:17  


 
  认同的差异:国族与制度的认同分歧

  “认同”(identity)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 national identity一词可以视为民族认同、国族认同或国家认同,其内容也可以包括对现有生活制度的认同。在两岸关系上,“认同”问题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三种认同。“国家认同”指的是对国家宪政、国号的认同;“民族认同”指的是民族面的认同;“制度认同”指对现有宪政体制的认同。
在讨论两岸间的认同关系时,首先提出“水准性重迭认同”(horizontal overlapping identity)与“垂直性重迭认同”(vertical overlapping identity)两个概念。“水准性重迭认同”指的是现有多个主体间对彼此相互并存的认同。“垂直性重迭认同”则特别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主体对其历史的纵贯认同,或作为分裂国家的一方对其未分裂前原有母国的认同。运用在两岸关系时,笔者曾经提出“整个中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主体的概念(详请参考〈论两岸与中国的关系〉,《中国评论》,2009年3月号)。“水准性重迭认同”指的是在“国家、民族、制度”上,既认同“中华民国”,也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垂直性重迭认同”指的是在“国家、民族”上,两岸认同自己与分裂前的“整个中国”,以及对未来统合后的共同体或统一后的国家的“国家/共同体、民族、制度”产生认同。

  在这三种认同中,在国家认同上,两岸之间目前不存在着对国家的“水准性重迭认同”,双方政府不允许人民同时拥有两岸的国籍。

  有关民族认同的问题有些复杂。首先,两岸之间对于同属中华民族的认同问题不大,即在民族认同面,两岸存在着“水准性重迭(相互)认同”。虽然台湾内部有些人希望建立独特的台湾民族史观,但是效果有限。不过,由于民族认同往往与国家认同混在一起,成为国族认同(例如瑞士内部有四大族群,但是瑞士建立了属于瑞士的国族认同),因此,从民意调查中有时很难区分回答的是民族认同还是国族认同。在台湾,这个问题在民意调查中往往以“你认为你是中国人?台湾人?或两者均是”出现。当只回答是“我是台湾人”时,表示受访者将台湾做为国族认同的对象,他们或许可以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但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他们认为只有在中国大陆的人民,或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才是“中国人”。当只回答“我是中国人”时,绝大多数是单纯的民族认同,也可能包括对中国的国族认同,这些人基本上是反对台独的坚定支持者。当回答是“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时,有两个可能。第一、纯粹的民族认同,即认同两岸都是中国人,第二、对台湾(或“中华民国”)有国族认同,对大陆有民族认同。

  目前还没有一份民调可以很清楚地厘清国族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别。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2008年12月的调查显示,“我是台湾人50.8%;我是中国人4.7%,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40.8%”,相较为2008年6月这三个数据依次为:46.5%,3.4%,45.4%。各位读者可以很轻易地从数据中瞭解到两岸目前在民族与国族认同上的差异,也瞭解到马英九上台半年后,认同“我是台湾人”的比率爬升的情形。

  两岸在制度认同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北京也是充分明瞭到两岸制度方面的差异,因而在化解“制度认同”对“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障碍时,邓小平先生在1983年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同意给予台湾高度的自治权。

  总结而言,两岸在“国家认同”上完全没有交集;民族认同的交集很大,但是当与“国家认同”合流为国族认同时,分歧就开始出现;制度认同的交集很小。

  如果缺少认同,两岸会愈走愈远,我们应该如何在两岸认同上趋同化异?特别是如何强化“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民族认同比率,如何将“国家认同”转化为“宪政认同”,如何在“制度认同”上也可以建立共同的认同?在谈自己的看法以前,先看看两岸目前政府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