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台北对决 战略价值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0-03-08 11:04:25  


苏贞昌能激出政党轮替的新动能吗?
  中评社台北3月8日讯/“民进党最强棒苏贞昌宣布参选台北市长,使年底五都选举更具有台湾指标意义,关键不在台北县长是否易手,而在台北对决能否激出政党轮替的新动能。”民进党籍前“立法委员”郭正亮今天在《中国时报》登出文章“台北对决的战略价值”,提出自己的分析。文章内容如下:

  苏转向北市,固然凸显挑战国民党的更大决心,但也引发民进党坐三胜局可能生变的质疑,万一台北县市两头落空,苏更可能背负绿营骂名。这种质疑其实颇有问题,不但高估台北县的台湾意义,也未正视台北对决的战略价值。

  从人口统计来看,北县三百八十七万固然远高于北市二百六十万,但不管是政治经济或文化影响力,北县都远低于北市。尤其在攸关台湾大选的主流民意塑造上,北县几乎毫无角色可言。

  正因为北县并无辐射影响力,北县选情往往更受制台湾主流民意,并不因当地执政即有特别优势。例如二○○一年苏贞昌连任台北县长,得票五成一,小赢五万票,但二○○四年陈水扁连任只得票四成七,北县反而输十三万票。二○○五年扁政府贪腐已被揭发,尽管苏以现任县长全力辅选罗文嘉,却只得票四成四,大输十九万票。二○○八年“总统”大选,民进党声势已因扁案跌到谷底,尽管苏身为“副总统”参选人,谢苏配北县得票仍惨跌到三成九,大输近五十万票。

  换言之,如果民进党有心进取“总统”,就不能幻想地方民意可以加总累计成台湾民意,因为在“总统”大选中,台湾民意往往更受制于台北舆论,北台湾尤其如此。二○○六年九月,北市爆发红衫军百万倒扁围城,南台湾绿营原本不以为然,但在两年后“总统”大选,这些台北舆论却如星火燎原席卷台湾,造成民进党创党以来的最大挫败。

  除了舆论劣势之外,民进党还要正视南北差距的不利现实。至今年元月,泛绿执政县市(云嘉南高屏加宜兰)人口只有八百零六万,但光是北台湾(北北基加桃竹苗)人口已高达一千零三十三万;另以经济产值比较,北台湾更高居全台湾七成以上。人口少数加上经济劣势,民进党即使守稳南台湾,也难以撼动全局。展望“总统”大选,民进党更必须正视抢攻台湾舆论高地的挑战。

  由此切入,才能凸显出苏贞昌转战台北的战略意义,毕竟坐守三席对民进党而言,并无政党轮替的战略价值。更何况赢得北县,并不足以对北台湾产生引导作用,更遑论辐射影响到台湾动向。不管是北县、大高雄或大台南,都不足以创造民意新主流,只有台北对决才能激出扭转全局的能量。

  台北市具有台湾领导地位,是“总统”大选的战略高地,也显示在台湾三位民选“总统”的相同资历。不管是李登辉、陈水扁或马英九,都出身台北市长,这绝非历史巧合。当选台北市长固然并不保证“总统”胜选,但不经台北选战,要想建立台湾领导人地位,不管对政党或政治人物,恐怕都很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