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影响台军“国家认同”的矛盾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11-01-30 00:19:08  


台军历史渊源与国民党关系密切,曾具有“党军”色彩。
 
  台军背负的历史“包袱”与政治中立的现实需要互相冲突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注17)为了赢得选举,民进党多次利用台军“历史问题”“造成舆论”,整个社会对台军历史上的“大一统”意识形态和“党军”色彩“念念不忘”、“穷追猛打”,使台军和国民党屡屡陷于被动。

  (一)曾经的“大一统”观念,是台军的历史遗产,容易招致“台独”势力猜疑。

  思想观念上,台军曾经长期接受反对“台独”、支持统一的政治教育,即使到了今天,仍旧对民进党的激进路线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且,在“台独”分子肆无忌惮推动“去中国化”的背景下,台军“国家认同”教育中目前仍含有某些肯定中国文化的内容,例如,承认“国军”的历史与中国大陆不可分割,承认台湾与大陆同为中华民族,不少军歌歌词流露出浓厚的“中国气息”,提及大陆时始终使用“大陆”“中共”字眼而非像民进党那样别有用心地以“中国”指代,等等。这些元素,令期待两岸统一的人稍感欣慰,使谋求两岸分裂的人如鲠在喉。

  因而,针对台军历史上的“大一统”观念和行动,“台独”分子屡屡挑起事端。因为,“统独”问题上“政治中立”,并不是“台独”势力对台军的最高期待,它们不但要求台军放弃“统一”观念和立场,而且更企图让台军明确支持“台独”,只是目前条件尚不具备而已。所以,民进党对台军残存的“中国痕迹”总是耿耿于怀。倾向“台独”的《自由时报》就曾这样表达不满和无奈:“不是军人不爱台湾,而是近百年来‘黄埔精神’与‘国民革命军’的魂魄依然跃动于两千三百万人的共同生命体内,一些年轻的军官又在掺杂各种与‘中国’(她几乎无所不在)相关的文化因素或教育成分,无端变造出个人不明不白的‘国家认同’。”(注18)

  再比如“柔性政变”风波发生时,《联合晚报》发表“军方价值大考验”的社论说:“平情而论,阿扁‘总统’的‘柔性政变说’,是选举语言,不无夸张扭曲。但军方将领面对台湾民主政治的巨变,还远未走出过去国民党独大时期树立的建军理念,也同样该检讨,要反省。”(注19)

  可见,关于台军历史问题的争执表明,台湾政坛上的对立双方,虽然“军队国家化”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尚未建立起对军政关系的基本信任(即使有,也算不上成熟),一旦出现问题,便为一己之利,对其片面解读,刻意夸大或掩盖事实,根本无法理性地看待问题,无法对台军基于历史传统的做法表示尊重,妄谈军政关系法制化、制度化;而且,每逢选举便肆意炒作军人干政议题,并总能引起不少人的激烈反应,反映了岛内对台军政治立场“有期待、没信心”的复杂心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