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 |
张亚中:李白还是“我们”的李白吗? | |
http://www.CRNTT.com 2012-05-03 00:22:43 |
前言:李白还是“我们”的李白吗? 最近藉上课与演讲的机会,在几个地方,分别在台湾大学、再兴中学、交通大学,问了个同样的问题。李白是“中国诗人”、“我国诗人”或者“两者皆是”?在台湾大学问的对像是政治学系的高材生,在再兴中学的对象是高中学生,在交通大学则多是一些学理工的学生。 如果这算是一个简单的抽样,答案就很清楚了。台湾目前的青年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以及所面对的现实政治、社会、资讯状况,“我国”不再等同于“中国”。李白已经从“我者”变成“他者”了。 在我读书时候的认知,毫无疑问的,“中国”是“我者”,“中共”才是“他者”。曾几何时,“中国”与“中共”均已从“我者”变成“他者”。为何如此?众多因素中,政治领导人的引导,以及青年朋友所接触的教科书自然是重要的一环,一个异化的史观自然就产生了异化的认同。本文想探究这个问题。 理论探讨:由“我者”到“他者”的建构方式与路径 在讨论教科书的史观以前,我们先来瞭解一下历史与地理概念的基本不同。历史是个时间顺序的概念,而地理则有着空间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认识地理时,可以从身边最亲切的地方开始认识。例如,一个台北人可以先瞭解他的居住社区,然后是台北市、台湾、中国大陆、东亚、世界,也就是以自己居住的地点为核心,发展一种同心圆的认识方式。 可是在认识历史时,往往是用一种时间的顺序方式来进行。如果在叙述自己的家族史时,会先瞭解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自己是第几代?在谈论一个国家的历史时,经常会先溯及自己历史的源头,然后依着时间到现在。 历史是过去的事,而论述历史者却是活着的人。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他自己的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人诠释历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相较于地理的客观,历史本身就具备主观的内涵。因此,有权势者建构史观,然后将其当成有色眼镜送给他人,期望众人能够向自己一样来看过去的历史,如此才方便引导他们追随走向未来。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