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北京专家:台湾为何对两岸统一信心逐渐弱化 | |
http://www.CRNTT.com 2014-04-03 00:52:52 |
两岸关系的特殊结构 自2008年以来两岸之间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岸之间的政治对话进程依然有限,甚至是举步维艰。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问题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两岸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处于主权没有分裂,治权尚未统一的状态。这种特殊状态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内战。作为内战遗留问题,两岸关系中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就是两岸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敌对性。这种敌对性在早期的主要特征就是两岸敌我分明的全面军事政治对峙。从1949到1978年的30年中,两岸之间炮火相向,这种敌对性特征最为明显。自1979年大陆转向追求两岸和平统一以来,大陆一直在努力降低两岸政治、军事的敌对性,两岸关系渐趋缓和,甚至在2008年以后步入和平发展阶段,但是,这仅仅使两岸在政治军事上的敌对性从显性转为隐性而已,而两岸关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即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国共内战状态并未正式结束,台海两岸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敌对性质至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阶段后,大陆一再提出两岸展开政治对话和谈判,商签和平协议,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彻底从形式上和实质上结束两岸延续了60多年的内战和政治军事敌对状态,为和平统一准备条件。 在这种特殊的两岸关系结构之下,特别是在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人们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上把两岸最终统一看作是一种政治零和游戏,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或竞争。这种思维模式在台海两岸已经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台湾更是如此。2013年11月20日,台湾当局的“国防部长”严明在一次台军军事干部研习会上特别明确地提出,“两岸恢复制度化协商,现阶段台海情势趋于稳定,却也容易造成敌我意识逐渐淡化;两岸虽然和解,但并非意味国防休兵,中国大陆迄今未放弃以武力解决所谓‘台湾问题’,我们与中共在军事上是处于敌对关系,敌我认知绝对不能模糊,也不能动摇”。大陆自1979年起开始尝试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努力淡化两岸政治敌对和军事敌对状态,谋求以一种新的模式和规则实现两岸统一。作为较为弱小一方的台湾方面,对两岸关系每一步进展的思考往往受到敌对性政治思维的天然影响,处处设防,步步为营,极度谨慎;对于大陆提出的任何推进两岸政治认同的建议,都会从敌对思维的角度进行检视和分析。台湾当局和台湾民众毕竟同属一个休戚与共的政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多年来的政治教育,还是面临的两岸政治现实,在传统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台湾民众也会自然而然地从政治敌对性的角度思考两岸关系。这也在台湾民众对大陆及两岸统一的态度上得到十足的体现。 台湾优势衰减及民众对统一态度的渐变轨迹 政治是现实的,实力是政治的基础。这也是古往今来最通行的政治法则。无论是在政治斗争中,还是在政治竞争中,当事方的政治信心与自身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实力越强,政治信心就越足。这一政治法则同样适用于两岸关系。在60多年来两岸关系的演变中,台湾相对优势的升降起伏与其对两岸关系的信心恰好呈正相关的关系——在台湾拥有相对优势的时期,台湾当局和民众对两岸关系的信心与期待会呈现积极上升的态势;在台湾相对优势衰减时期,台湾当局和民众对两岸关系的信心与前景会呈现出消极与回避的态度。从60多年两岸关系宏观发展的角度看,台湾的相对优势及其对两岸关系前景的信心恰好呈现出一个逐渐衰减与下降的发展轨迹。 自从1949年台海两岸隔绝、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由于两岸之间巨大的体量差异,台湾从来没有获得过对大陆的绝对优势,但是在60多年的经营中,台湾曾经拥有过多种相对优势和软实力的优势,而当时台湾当局和民众对两岸前景的信心也是建立在这种相对优势和软实力优势之上的,并通过不同时期对两岸关系前景的不同政治口号而得以体现。根据台湾当局和民众对两岸统一的信心与态度的变化轨迹,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