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萧也牧与新中国文坛第一场批判运动 | |
http://www.CRNTT.com 2014-08-09 11:03:31 |
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广泛关注,先后有近二十家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李国文曾回忆到:“我还能记得1950年第一次在《人民文学》杂志上读到《我们夫妇之间》的快感,这大概是建国后第一篇产生热烈反响的小说,很快在年轻人中不胫而走,口碑载道。” 读者对小说的欢迎,推动了《我们夫妇之间》由小说向连环画、话剧、电影的改编。 1951年1月,《我们夫妇之间》被改编为连环画,由上海五星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二个月后再版。同年,上海群众书店出版了金文田改写的《我们夫妇之间》话剧版。与此同时,由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投资,著名导演郑君里执导,赵丹、吴茵、蒋天流等当红影星主演的电影版也拍摄完成,上映在即。 1951年 批判:丁玲等批评萧也牧提倡低级趣味 脱离人民立场 然而,在小说发表的一年之后,舆论环境突然出现了逆转,萧也牧及他的《我们夫妇之间》成为文坛的众矢之的。 195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陈涌的文章《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最早向萧也牧宣战。标题中提到的“一些倾向”,在正文中有明确回答:“脱离生活,或者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这种倾向的出现,说明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文艺工作者的改造是长期的,一个忘记了替惕自己的人,在特别复杂的城市的环境里,便特别容易接受各种外来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② 6月25日另一文坛重镇《文艺报》刊载了“读者李定中”的来信:《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文中称萧也牧“对我们的人民是没有丝毫真诚的爱和热情”,对女主人公张同志“从头到尾都是玩弄”,将萧也牧定性为“最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我们夫妇之间》艺术上那些所谓“平凡生活”的描写,简直在“独创和提倡一种新的低级趣味”③。三十年后,丁玲在1982年召开的天津文艺座谈会上披露,这篇脱离文学批评范畴,措辞严厉、充满战斗意味的读者来信,出自时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雪峰之手。 此后,一大波批判的浪潮随之袭来。时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丁玲,在8月10日出版的《文艺报》第四卷第八期上发表了《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文中,丁玲指责萧也牧的小说丑化了共产党员的形象,说小说虽然“穿着工农兵衣服,而实际是歪曲了嘲弄了工农兵”的形象。在信的结尾,丁玲劝告萧也牧:“希望你老老实实地站在党的立场,站在人民的立场,思索你创作上的缺点,到底在哪里?”④这无疑认定了萧已经偏离了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 丁玲的加入,对萧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扩大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后,《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各大刊物上纷纷发表批判文章,表明态度和立场,萧也牧也发表了检讨文章《我一定要切实的改正错误》,直到1951年底这场轰动文学世界的大批判才告一段落。 为什么《我们夫妇之间》在发表之后一年多后突然招致如此批判?甚至丁玲、冯雪峰这样位高权重的文化名人都加入了对一个文坛后辈的讨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