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提高供给能力是做强制造业关键

http://www.CRNTT.com   2016-04-15 07:13:22  


 
  新形势下打造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文章指出,1。做强制造业是新形势下实现“强国梦”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目前,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和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加速了全球制造格局的调整,出现高端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领域向发展中国家“分流”的局面,使得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外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2。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做强制造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了世界强国的兴衰。

  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制造强国战略。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国家就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特别是全球经济结构正经历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与中国形成较为激烈的竞争,中国制造业面临“前堵后追”的双重挤压,因此,确立“制造强国”战略尤为紧迫。

  3. 形势倒逼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已经站到了“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入增速调整、结构调整以及发展动力调整的时期,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中国制造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转变。

  4。消费升级、培育新供给、新动力需要做大做强制造业

  目前,中国新旧供给结构仍处于失衡状态,新供给不足,老供给过剩。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供给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大做强制造业一是有利于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符合发展的根本目的,可以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福利的改善。

  二是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和创新的有效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三是有利于畅通经济良性循环体系、构建稳定增长长效机制,有助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继续做大做强制造业

  文章认为,从总体上判断,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巨大,机遇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期,审慎应对、前瞻部署,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先机。

  1。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要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向程度,大力培育自主品牌,重视营销网络和研发设计,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大力改革国有大型企业,增强其创新动力,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要改革行业准入制度,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扶持其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2。抓住工业革命新机遇,推进供给机制创新

  目前,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经验,推进供给机制创新。

  一是政策创新,主要是政府简政放权、消除垄断、降低税负与要素成本,激励创业,从而增加生产,促进竞争,降低成本,消化刺激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同时又能提高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

  二是技术创新,尤其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产业,升级产品功能,激活生产与居民新消费需求,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三是生产方式与业态创新,如生产物联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3D打印、消费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产业链互联网等,提高生产——流通——消费的效率,降低成本、更贴近消费者,促进差异化竞争,激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四是产业组织创新,在新经济常态下,要重视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借鉴吸收德国 、韩国的产业组织模式,大企业重点致力于研发与新产品开发、品牌营销,生产加工主要由中小企业完成,形成协作密切的中心-卫星体系。同时,大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战略联盟,加强合作。

  五是制度创新。目前中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造成市场分割,而30-70年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也形成了各种房地产市场区隔,对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形成障碍,亟须在农村土地制度与商品住宅用地年限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从而为商品住宅与其他房地产的消费需求提供稳定的土地制度保障。

  3。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

  供需结构不匹配、产业低水平重复过剩与高品质产品短缺并存是中国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结构性问题。更好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必须紧紧围绕消费升级需求,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一是推动供给结构优化。既要瞄准国际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产品服务升级;也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贴近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

  二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政策系统集成,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发展支持体系,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业创新中心。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