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惠台新政的理论启示与现实效应

http://www.CRNTT.com   2018-05-23 00:47:03  


 
  二是涉台公共政策和对台工作路径的创新发展将为两岸关系注入新动能。

  其一,《若干措施》的意义不仅在于经验汇集,涉台政策体系的形式和内容均深刻体现了大陆对台工作路径的新思维、新突破。例如:从所谓“局部惠台”、“间接惠台”转变为绕过台湾当局和所谓的“中间人”、“买办”,直接面向并普惠台湾民众的“单向式融合”、“全方位惠台”;突破了“在大陆”与“在台湾”的界限,让台胞在岛内也能参与大陆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突破了两岸关系传统上的“统独”纠缠,突出两岸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了两岸关系的内涵与外延。其二,这些新的理念和做法必将持续影响乃至重塑两岸关系的面貌与结构。首先,打破了目前因蔡当局顽拒“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官方往来中断后,两岸整体交流的停滞和僵局;其次,以大陆软硬实力引领台湾的发展方向,包括扩大大陆影响力的对台辐射、加速将台湾的资本及人才要素融入大陆经济和社会体系,从而为“反独促统”和“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提供政策保障,为推动国家统一进程提供持续动能;再者,即使两岸最终统一后,完全消除差别与矛盾也是不合逻辑的。因此,这一政策体系必然需要动态发展、与时俱进,也将延伸出大陆对统一后两岸治理模式的创新讨论。大陆对台工作正在酝酿着范式变迁,也将开启两岸“事实统一”的进程。

  四、大陆深化“磁吸效应”将削弱“台独”根基,扩大两岸融合利基

  《若干措施》颁布后,其所涉及的台湾各主要行业都迅速作出了市场和社会反应。可以预见,不断推陈出新、贴近实际的惠台措施不但直面台湾民心,也将深刻改变多个产业的面貌和结构,加速岛内资本、人力、技术等各要素与大陆市场和社会的融合发展,也在客观上削弱“台独”多年来的物质基础。

  一是加速电子资讯等高新产业向大陆集群迁移。半导体产业被称为台湾“经济命脉的根”,是台湾经济一度起飞的支柱性产业。在民进党重夺台湾政权之际,大陆也改变了在半导体产业上对台湾的输血和让渡政策,开始在这一领域真正发力并成立千亿基金,确保半导体产业的升级、腾飞。不到3年时间,半导体产业链中前端设计和封装测试的部分,大陆已迅速追上台湾。与此同时,紫光等大陆企业谋求进入台湾市场,台积电、欣铨等半导体企业在大陆设厂,也对台湾半导体产业中高端人才形成了强大吸引力,前联电执行长孙世伟、晨星半导体创办人杨伟毅加入中国大陆的紫光集团,华亚科有上百名工程师集体跳槽到紫光集团入股的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

  而与半导体产业紧密相关的、基于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高科技新兴产业也存在类似趋势。3月8日,鸿海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FII)的上市申请在大陆证监会“光速过关”,而此前,2017年7月,鸿海子公司鸿腾精密赴港挂牌;10月,全球第二大印刷电路板厂商臻鼎,也切出子公司鹏鼎在深圳上市。由于鸿海和富士康在两岸的重要地位,两岸资本市场落差带来的连锁效应,恐将涵盖两岸资本、技术、业务、人才、乃至产业链的整体性转移。未来,两岸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本益比落差,不但可能冲击鸿海对FII的主导权,也可能通过更高的员工配股吸引鸿海员工在大陆就任。而鸿海自称,赴陆上市是“因应大陆网路通讯及云计算市场的快速崛起,拓展大陆相关产业市场”,其投资计划涵盖传统的电子制造业到5G、物联网、智慧制造、云计算和工业网路平台构建等新经济领域,这不但符合大陆“十三五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也与台湾急于推动的产业升级高度重迭。《若干措施》的出台势必加速这一产业转移趋势。毕竟,台湾电子资讯产业出口占比近四成,可能的“产业空洞化”危机,将是对施政无方、举步维艰而将政治合法性托付于意识形态斗争和“产业升级、就业复苏”的蔡当局,以及长期以来被“亲绿”台商滋养的“台独”力量,形成沉重打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