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惠台新政的理论启示与现实效应

http://www.CRNTT.com   2018-05-23 00:47:03  


 
  不过,可以预见,惠台新政的逐渐落实,将重构两岸人才流动的速率、面向和结构。1990年代以来,涓滴成流的台湾青年世代“西进出走”脉动,已逐渐由自发型转为外力驱动型,呈现出层次抬升与多元面向的趋势,一方面,能力、经验较多的高级人才比重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创业者和求学者的增加,年龄层次不断下压。而《若干措施》的惠台新政将进一步扩大这种趋势。有台学者预测,未来两年内,台湾“高等智慧人才资本”,和“未来潜在智慧人才资本”的“西进”人数比重将出现倍数跃升,总数可能高达50万人,甚至有可能演变成岛内新世代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大流失。而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产业中坚,因事业需要而常驻或频繁往来于大陆,并与大陆市场和社会发展出绵密的合作关系。而随着直接受聘于大陆企事业单位的台湾人士,以及拥有各种证照、资质的台籍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提高,也将逐渐打破目前以台商、台干、台生为主的在陆台胞人员结构。台湾人士在大陆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将出现更加广阔的可能性。

  岛内有舆论称,《若干措施》将会掏空台湾的人力资本,是“笨台”政策,这种指责实为本末倒置。大陆释出的利多是一针催化剂,但本身驱策台湾青年出走乃至形成“空巢危机”的背后,是台湾自身结构性的治理失灵、经济停滞、产业空洞、人际依附、劳资矛盾、低薪困境和学用落差。有台湾青年在Facebook上发文称,自己在求职、就业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压抑而险峻的现实环境,政治恶斗、产业停滞、业者保守的后果,由低薪一代来买单,台湾最具发展潜力的年轻一代与台湾只剩下“情感维系”。而当他们走到大陆,又体会到了岛外进步和台湾的坐井观天,其所学在台湾完全不适用,“只能退休了回来养老”。作者称,与其被打上“天然独”标签,更愿意称自己是被边缘化的“天然亡”一代。

  而对于高层次的精英人才来说,他们在物质回报层次之外,更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更看重职业的挑战性和自由度。但台当局一贯在政治经济上偏安一隅的“小确幸”格局,使其格格不入。例如,蔡当局因“等不及”而叫停一个精密半导体仪器的研发计划,而要求做一个“短期内可以卖钱的技术”;为“新南向政策”、“转型正义”而将学术资助重心放在东南亚国家和少数民族相关研究,不加掩饰地排斥两岸和大陆相关研究;更不要说绿营将手伸进校园,闹出“一种承诺书”、“台大校长案”等政治干预事件。这样的学术科研氛围很难满足精英人才的成就需求,也难以让台湾的产业更上一层楼。因此,无论是否有“惠台31条”,台湾人才的出走潮和“渐冻症”都客观存在,也自然会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围猎”。例如,台大副教务长康仕仲近日就被加拿大大学以十倍研究经费挖角。

  五、两岸从深化交流融合到实现国家统一仍是长期进程

  虽然可以预期大陆惠台新政将从多个层次和领域深化两岸的人民、产业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并将逐渐重塑两岸关系的面貌。但从政策纲目、政策细节、政策落实、配套保障、整体协同,到台胞在大陆生活发展的良性生态的构建,以及从共同利益到共同认知的凝聚,仍将会是充满变数的漫长过程。争取民心向背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大陆不但将面临国家认同、价值诉求和治理能力的持续挑战,也要应对越发频繁的外部干预风险。

  一是经济社会融合距离国族认同仍有距离,涉台政策落实是关键。作为顶层设计的政治原则和制度安排与中观层次的公共政策体系分别作用在两岸关系的不同层面,以平等、普惠和融合为特点的“涉台公共政策体系”虽然在社会与经济层次能够立竿见影,但世界史也多次例证,有限的历史时段内,共同市场、利益和文化的耦合不必然外溢出共同的国族认同与政治认知。因此,《若干措施》强调了“中华文化”而不触及政治认同的硬核层面,提出“同等待遇”等优惠措施,是希望促进更多两岸交流,让台湾民众从改变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开始,逐步理解和认同大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