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货币政策 应从偏积极转相对中性

http://www.CRNTT.com   2009-06-29 10:36:12  


货币政策需要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
  中评社北京6月29日讯/目前,世界实体经济尚未形成见底回升的趋势,但能源、原材料价格已经提前走出低谷,这打破了长期以来价格变化滞后于实体经济变化的规律。中国经济时报日前发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朱敏文章认为,这一价格变化的主因不是实体经济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而是货币、金融、“热钱”的超前布局。受能源、原材料价格走势的影响,未来中国可能出现CPI先于GDP回升到长期平均水平,呈现阶段性“滞胀”局面。因此,货币政策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以刺激经济回升的同时,需要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防患于未然;如果经济出现“滞胀”苗头,货币政策应及时转向,从偏积极转向相对中性。
 
     货币政策需要调整 

  文章表示,货币政策之所以应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在于目前中国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走势出现“U”、“W”或“L”型都有可能,货币政策如果在此时贸然“紧缩”将面临很大风险。延续当前的信贷政策,主要是基于“保八”的大目标,在这样一个既定大目标下,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基调不能改变。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经济增长可以“消化”一些风险,而经济衰退却能催生很多新的风险。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内需必须承担起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任,因而保持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仍然必要。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性,经济形势越困难,政策力度理论上应该越大,在私人部门自发增长的动力启动前,政策力度不应该大幅减弱。 

  然而,货币政策也不能光盯住“保八”的单一目标,也需更多关注潜在的通胀压力,见微知着,提前反应,防患于未然。如果CPI超过3%,经济出现“滞胀”苗头时,货币政策应及时转向,从偏积极转向相对中性。货币政策实施也不能光看M2,事实上,与居民消费、企业活动关系更密切的是M1。如果M1增速持续上升,意味着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定期转活期,庞大的资金随时会冲进商品市场,这就很危险了。从实际数据看,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前4个月M1增速基本稳定在17%左右,远低于同期M2的增速,表明从M1的角度看,资金还基本停留在金融系统内部,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的并不多。但从变化趋势看,M1增速呈现明显的逐月加快态势,3月末M1增速达到17.0%,已恢复到2008年6月前的水平,比上月提高6.4个百分点,4月M1增速继续上升到17.48%,又比3月末高0.48个百分点,随着各项宏观政策提振作用的累积叠加,经济活跃度很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未来在M2增速逐月回落的同时,M1增速会继续逐月缓慢攀升。 

  目前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宜大幅调整 

  文章称,目前许多人认为中国应该效仿西方国家进一步降低利率,我们认为这种必要性不大。首先,从物价指数走势看不存在降息的必要性。1—4月累计CPI同比仅下降0.8%,物价有止跌回稳的趋势。并且在各类消费品中,价格走势较前两年发生了改变的只有食品和居住类,其他类别的价格走势仍然和前两年相同。在2007年和2008年,食品的价格指数分别增长12.3%和14.3%,居住的价格指数分别增长4.5%和5.5%;而在2009年前4月,这两类价格指数分别是持平和下降3.2%。烟酒及日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等消费品在2007年和2008年经历了价格指数上涨,它们在2009年1—4月仍然是上涨,没有出现“通缩”的现象;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消费品的价格指数在前4个月出现了下降,但不过是延续了过去两年的降价趋势,这是长期趋势,与短期的货币形势关系不大。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