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政协委员唇枪舌剑与民主监督无关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11:06:49  


 
  不知道自己的代言人是谁、缺乏与他们沟通的渠道,又如何保障各位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是经过充分的“民意”酝酿、修正和充分讨论的呢?还是这个小调查,大部分网友呼吁:“希望有定期的代表接待日”、“希望所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开电子邮件等联系办法”、“希望代表和委员开博并经常更新,与全省人民互动”。

  缺乏与自己的代表委员沟通的渠道,或者干脆就不知道自己的代表委员是谁的情况,催生了媒体每年必选的“两会捎话”之类的栏目:上会的记者们将读者或网友反映的民生问题转达或是转交给代表委员。就是因为选民和公众与代表委员的隔阂,才使得这类“二传手”栏目虽然毫无新意、也可能收效不大,却总是挤满了“民意”。

  这其中有代表形成机制的问题,也有各位代表委员履行职责和参政议政能力的问题。在前一个问题尚未进入改革议题的情况下,各位代表委员尤其是基层代表建立与“民意”之间的日常性通道,强化“代言人”的角色和代言质量,才是“民意”进入政治博弈的可行性通道。而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况是,在“民意”成为时代时髦语汇的情况下,代表委员参加两会更像是一次“赶考”,只要搭上民意的车,就可以交上一份大致不跑调的考卷。于是,在两会召开之际,代表委员赶紧开一个实名博客或者微博,仿佛如此就已经与民意互动了;而两会过后,实名博客就被抛荒,民意亦无处涌流,“民意秀”的嫌疑无可逃脱。

  “民意”只有在两会这个存在时间、地点局限的舞台上才灿烂一次,这是一种尴尬。而民意只有延伸到两会之外,延伸到每一位代表委员的日常履职和参政议政之中,才是真正的民主。说起来还是一个涉及代表形成机制的政治常识话题,但改革止步不前,利益表达机制就难以平衡。

  必须寻找突破口。无论是定期的代表接待日制度、代表委员履职能力准入门槛,还是代表形成机制自身。希望“民意”的气场压力能倒逼改革,否则,尽管报道形式不断花样翻新,但我们终究会被“两会捎话”、“代表委员微博”带进审美疲劳。(作者:蔡晓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