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维基解密与美国政府的战争

http://www.CRNTT.com   2010-12-12 09:27:35  


 
  透明革命与隐秘原罪

  当维基解密犹如一座逐渐露出海面的火山一样引发一场互联网信息暴动时,也有很多人认为,它本身那种“不用负任何责任”的随意性逐渐成为某种“与生俱来之恶”。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政府保密项目负责人、2010年度美国电子前线基金会先锋奖得主、曾在1997年迫使中情局公布其年度详细预算的史蒂芬.阿福特古德,就在博客中将维基解密其斥之为“信息时代的汪达尔主义”,“罔顾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是开放社会的敌人”。

  “2006年底,维基解密曾邀请我参加这个项目,并希望我成为其顾问团队的一员,不过我始终认为,以维基方式共享数量如此巨大,内容如此敏感的资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我在回覆邮件中指出,应当建立一个公开的核查班子,以检验信息及其提供者的真相并加以公开,得到了答覆却是,作为顾问,我可以自行其是,但不能指望网站一定会采取这种建议。”阿福特古德对本刊记者说,“以不负责的恶意泄露来对抗恶意信息阻断是不可取的。”在他看来,维基解密的出现,无疑是对美国政府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以“反恐安全需要”为名的信息封锁政策的自然反弹。他说,2005年,他曾在《Slate》杂志上以《失落的信息时代》为题,表示了这种担忧。2005年5月,美国国家信息安全监督办公室负责人威廉.莱纳德在参议员听证会上表示,在其领导下,从2001至2004年,该办公室分类归档,加密信息的行动数量从900万件增长至1600万件,阿福特古德用“侵略性”形容美国政府这一行为:“许多对于新闻媒体,学术机构,乃至公共事业查询十分必要的资料数据,都无情地消失了。”

  “《五角大楼电话黄页》自“9.11”事件发生后,迅速地从政府公用书店被清除,美国陆军的公开网络站点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需要输入用户名和注册密码的封闭性站点“陆军百科在线”。阿福特古德告诉本刊记者,2002年初,鉴于收录了许多美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洛斯阿拉莫斯寄存的技术文献、图纸,洛斯阿拉莫斯国立图书馆的公开技术资料档案馆,宣布不再对公众开放,原因是这些资料“可能有助于恐怖主义分子推敲核爆炸装置的使用与组装”。丝毫不顾大部分文件内容实际上是当地大学生急需的材料科学、物理、工程学资料。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还停止向公众提供全美详细航空地图,全然忘记动物保护组织和生物学家需要它们确定物种分布和迁移路线,工程和地理勘探考察机构需要它们来确定施工路线和考察方案。

  “信息阻断也许符合美国政府的短期利益,并削弱公众对其提出质疑的能力,但从长期来看,它妨碍的是整个社会对于政府和其他任何机构有效合理管理的信心和整体发展的速度。”阿福特古德说。他的观点是:“与保密制度一样,我们有必要区分何为有益的真相泄露,何为恶意的真相泄露。有益的保密制度是公众利益的保障,是正常而必要的国家外交、国防、行政职能得以维持的前提。恶意的泄露破坏了这些职能,进而侵害了每一个卷入者的隐私和利益。”

  无疑,在网络2.0时代,信息数据的保存与传播都显得更为脆弱与轻易,华盛顿共有超过8.5万名政府雇员可以接触到核心机密,超过百万名用户可以登录五角大楼专用计算机网络SIPRNet,这种情形使得库普乾笔下“拥有超强能量的愤怒者”的潜在数目难以估量。2000年5月,两位菲律宾程序员传播的“爱虫”病毒在一天内感染了全球超过1000万台电脑,毁坏了总价100亿美元的数据。在阿福特古德看来,维基解密仍然是某种混合了“恶意”与“善意”真相泄露的“互联网无序信息端口”。

  维基解密试图通过“目的正义的事实揭露,保障自由与真相的传播”,然而如此宏大的目标是否能通过这种极端而隐秘的手段达成?根据目前的运作流程,瑞典网络服务提供商PRQ.se提供网站的主机托管,这家公司可以承受法律压力和网络攻击,并坚持客户的匿名。提交的材料首先经过PRQ,然后送到维基解密位于比利时的服务器上,再送到“另一个法律上较为友善的国家”,在那里它们将从“终端机”上删除,储存在其他地方。这些“终端机”由一群极其隐秘的工程师进行维护,他们是维基解密的高级祭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