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维基解密与美国政府的战争

http://www.CRNTT.com   2010-12-12 09:27:35  


 
  尽管美国五角大楼曾在一份简短声明中称维基解密“不是一家客观中立的新闻信息提供机构,而是一家旨在反对美国阿富汗反恐战争的组织”,“附带性屠杀”是一起精心策划的“选择性宣传”,因为维基解密剪掉了地面上混杂在村民中的武装分子手持AK47冲锋枪和RPG火箭筒向“阿帕奇”开火的镜头。但曾于2009年撰写过一篇“维基解密”主题论文的蒙特利尔康科迪亚大学传媒新闻学教授丽萨.林奇却始终相信维基解密是一次网络重塑,界定信息分配与传播的大胆尝试。“在维基解密之前,类似行动大多未能成功引发公众、媒体乃至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注意力。”林奇这样告诉本刊记者,而改变这一趋势的关键就是2006年12月维基解密公布的首份密件——“索马里内战备忘录”——这是由索马里反对派领导人谢赫.哈桑.达赫.阿威斯签署的一份密件,声称自己将通过暗杀、绑架与酷刑来对待为现政府服务的任何人:“文件被转发、评论、分析。通过互联网,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政治评论家、独立媒体以及索马里难民参与。那些个体的经历与呼声,再也无法被传统媒体过滤,或淹没在专家评论和电视大众媒体无情的删除和剪辑中。”在林奇看来,维基解密确实是某种进步,跨国资本和政府意识到自己终将受到全球信息一体化这件自己打造的“金色紧身衣”的束缚与制衡,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动员造就了全新的权力一极。正如阿桑奇所说:“当被羞辱、被揭穿的可能性不可抑制地提高时,压迫、腐败与违反人道行为将不得不审慎自己的行动。”

  然而,维基解密并非是第一家通过爆料而成功获取话语权和关注度的网络媒体。1998年9月,刚诞生不久的知名网络杂志《Salon》,成功地披露出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亨利.海德自1965年开始和一位有夫之妇发生过长达5年婚外恋的内幕,这份报告立刻使网站获得了每分钟近千次的点击,甚至使技术副总裁查德.迪克森和手下的技术人员不得不每隔几小时重启一次服务器。在“附带谋杀”之前,少有公众影响力的维基解密仍然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某种“互联网信息资料批发商”,英国相对宽松的新闻自由制度为它提供了足够的管道,《卫报》、《泰晤士报》等英国媒体开始利用它提供的资料追踪大西洋工业废料倾倒等一系列抢眼新闻,但之前,仍然很少有网民对于这个“以爆料对抗不公、腐败与消息封锁”的小众网站给予足够关注。虽然五角大楼发言人,大卫.拉潘上校在“五角大楼密件”和“附带性屠杀”被公开后,愤怒地声称,公布文件所涉及的具体个人资料将深刻危及那些试图继续协助北约联军和阿富汗政府者的个人安全,并危害了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政策,但实际情况也许有些夸大其词。“这些未经处理的原始文件,内容丰富但庞杂,几乎和谷歌阿富汗、恐怖分子等词条所呈现出的海量搜索结果差不多。”丽萨.林奇告诉本刊记者,只有富于经验的媒体人士或情报专家能够披沙沥金,筛选出有效信息:包括2008年发生在喀布尔的印度大使馆人体炸弹袭击事件报告,清晰地揭示了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在背后插手运作的蛛丝马迹,并印证了美国中情局和驻阿北约联军司令部的种种推测。诸如前巴基斯坦军事情报局ISI负责人哈米德.古尔将军,长期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合作,策划针对卡尔扎伊政府和美军的袭击行动,以及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的兄弟阿赫迈德.瓦基.卡尔扎伊曾涉嫌大宗贩毒与腐败,反之,精心选择此类机密进行曝光,对于维基解密来说却是“一次极为成功的营销”。丽萨.林奇说。

  阿桑奇:神经浪游者

  实际上,朱利安.阿桑奇本应成名得更早。早在1997年,澳大利亚女作家赛利特.德累福斯就和阿桑奇合着了一本包含后者亲身经历,被全球黑客们奉为圭臬的纪实性著作《地下世界——对于电子前沿的疯狂,痴迷与黑客的故事》。德累福斯在接受采访中告诉本刊记者,这个皮肤和头发同样苍白,瘦削,谈话中经常间歇性出现沉默的年轻人,很少谈及自己的生活细节,但同时“似乎又对自己拥有的秘密感到焦虑,游移在倾吐欲和某种自我保护本能之间”。阿桑奇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汤斯维尔城,继承了母亲热衷流浪的激进性格。在阿桑奇1岁那年,她的母亲就与父亲离异,和一名左翼激进艺术家生活在一起。不停顿的迁徙几乎让他无法和同龄青少年一样接受稳定持续的正统学校教育。1975年夏天,当他们暂居在阿得莱德时,阿桑奇的母亲参与了当地一场示威运动,抗议英国军方在马拉灵加沙漠秘密举行地上核试验。在一次午夜秘密潜入试验场搜集证据的行动后,阿桑奇的母亲被发现自己被一辆没有任何标志、牌照的汽车跟踪。第二天清晨,警方搜查了他们的住所,阿桑奇从睡梦中被惊醒,仿佛自此,他的童年也结束了。

  在一段时期内,阿桑奇的临时寓所对面碰巧有一家电器专卖店。他经常光顾这家商店,在一台Commodore 64电脑上写程序,和所有智商奇高的“极客”少年一样,阿桑奇很少与同龄人交流,而是更愿意坐在电脑屏幕前。1987年,16岁的阿桑奇拥有了一台调制解调器,当时网站尚不存在,但电脑网络和电信系统已具雏形,从而形成了一个为少数好奇心旺盛的电脑精英特地准备的、技术门槛极高的世外桃源。阿桑奇为自己选取的代号是门达克斯(Mendax),这个名字取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splendide mendax”,意思是“高尚的虚假”;他对学校和家庭生活毫无兴趣,只有在进入“密涅瓦”,无拘无束地驰骋、窥看、破解时,才感到某种归属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