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木心:斯人已逝 求索才刚刚开始

http://www.CRNTT.com   2012-01-05 14:21:09  


 
乌镇隐居的五年

  木心归国五年,甚少见诸国内报端。关于他的评价或者争议,似乎都跟他没有关系。五年里他在乌镇只做两件事:创作,避开人。

  “文革”期间,木心的22册书全部被毁。但是他到了美国之后并没有做什么“复原”工作。陈村说:“他是那种不停有灵感、不停有写作欲望的人,怎么会花时间去还原以前的东西。”木心的创作欲望,由此可见。

  79岁返回家乡乌镇,木心持续地维持着创作状态。2010年台湾出版人初安民拜访他,他告诉初安民:“不要把作品集叫《木心全集》,我还要写。”当时他还是很有企图心。同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人文馆主编曹凌志拜访他,他跟曹凌志商量出新作品集的事情,精神状态非常好:“都定好了,他很高兴,他当时还说,要出自己的照片集。”

  除此以外,木心过着和张爱玲晚年类似的隐居生活,避不见人,幸运的是,他一直生活安定、有人照顾。他一般不见客,不接受采访。一手操办木心回乌镇的陈向宏说:“先生晚年好静,不喜欢见人,见媒体。我们有一个原则,先生不喜欢的事情不强求半分。我跟先生说,愿意见谁跟我说,不愿意见谁也跟我说,因此怠慢好多媒体。”

  去年广师大出版社和陈丹青“煞费苦心”做了一个理想国论坛,当时各路学者公知都有到场,陈丹青想把木心先生也请到北京:“跟他说,就一个小时,你坐在沙发上,围巾礼帽手杖都弄好,当时他说好。但是他说了之后会经常反悔的,威逼利诱,软的硬的都用了,消息都发出去了,最后他还是没有去。这一点他跟张爱玲有一拼。失去了在北京跟更大范围的读者见面的机会。”有读者问陈丹青,为何木心不愿意露面,陈丹青回答:“你说张爱玲当时为什么不见人?谁也不知道。”

  2005年,木心到过上海一次,当时上海主要的作家都和他见了面,孙甘露在自己的《上海流水》中还记了一笔。木心在乌镇定居之后,陈村几经周折,通过乌镇方面和木心沟通,带着自己的文学论坛“小众菜园”的文人朋友们去乌镇拜访了木心:“跟他谈话非常好。天文、地理、民俗,他还提到苏州话里说‘小剪刀’非常有趣,这可能是他最世俗的话题了。后来总是想不要打扰他,因为也不是很熟。现在想还是应该经常来看看他,可能对先生一种支持。”

  但也有各地的读者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去拜访他,木心其实也希望有年轻人去看他。青岛青年刘正伟,在书店里偶然看到了木心的书,立刻就迷上了。在一个活动中,他找到陈丹青,说了自己对木心的向往。陈丹青当时觉得真心喜欢木心的读者非常可贵,问他:“要不要去乌镇见木心?”刘正伟当时没有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刘正伟觉得自己需要追寻某样东西,2009年,他辞去了青岛的工作,来到乌镇,在当地旅游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每逢休息,他就骑车在木心住所附近“像狗一样徘徊”,如此一年零八个月。其间他认识了镇上派给木心的陪侍青年和其他木心身边的人,这些朋友知道他的愿望,去问木心是否可以和这样一位读者见面,木心同意了。于是刘正伟尽管忐忑,却不得不去见一见木心:“他对我很好,告诉我一定要常来,当时我在吃素,他还劝我不要吃素,对身体不好。”还有读者到乌镇游玩,打听到木心的地址,上门拜访。

  五年里,最兴师动众的拜访来自纽约独立影片导演弗朗西斯科.贝罗和蒂姆.罗森伯格。他们曾经想到中国来,拍摄中国的当代艺术,为此看了大量的资料,但是“感觉仍然是在看西方艺术,那些作品都是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反射”。无意中他们看到木心的画展,第一时间定下来:“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两年的联系之后,拍摄成型。目前这部纪录片的剪辑还没有完成,也许是木心晚年最重要的一次受访。

  木心离世前不久,说了一句话:“疲倦,无穷无尽的疲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