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下水道里的现代文明

http://www.CRNTT.com   2012-08-06 11:03:59  


 
  平心而论,北京并非孤例。北方虽然天然河道相对较少,但由于地下水位很低(清代即已有人指出,江南掘地五尺见泉,而北方掘井常深达数丈),下雨时很快渗漏,近代之前的北方城市普遍不重视下水道建设(青岛或许是唯一例外)。像石家庄直到1940年代,“广大居民和绝大多数工厂、商店的污水、废水没有相应的排放渠道,根本无法处理,城市的雨水、污水只得积存于市内低洼之地,任其就地渗漏或蒸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北京之所以问题尤为严重,不止因为它历史欠账太多、天然河道和湖泊湿地又太少,也是因为它如今是巨型城市,地面硬化范围更大,因而造成的内涝更严重,并不表明其他一些城市的下水道建设就比它好到哪里去。

  一百年前,美国学者Franklin H. King曾说:“奇怪的是迄今为止,在东方的所有国家,包括日本、中国和朝鲜那些古老的大城市,都没有看见过西方国家目前正使用的下水道排污系统。”这说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一个乾净、隐蔽、高效的供水排水系统,无论在哪里,本身都是现代化的产物与可靠标志。美国人Albert Shaw于1888年去欧洲旅行,发现游客们虽然常陶醉于欧洲历史,但实际上欧洲最好的东西是新的——他指出五十年前在英国没有地下排水系统,也缺乏其他许多公共服务设施。除了汉堡外,德国大城市的现代供水、排水系统都直到1870年代后才出现,但德国人以其高效,在三十年内就使过去以肮脏着称的城市(如柏林)变成了乾净和高效的典范。这在当时给就学于德国的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当时的芝加哥等美国城市也以污水横流闻名。

  这里需要再强调一次:人们建设现代排水系统的出发点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出于公共卫生和文明程度的考虑,在这过程中人们的驱动力与其说是公共事务管理和内涝造成的经济损失,还不如说是一种羞耻感。因为,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在现代化狂飙突进的时代,城市里污水横流不仅威胁肌体健康,而且是其不文明的突出标志,防涝只不过是下水道附带应有的功能罢了。并不奇怪,现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大体上都较为整洁(这意味着污物和污水的处理都高效且隐蔽化了),因为这与现代性、效率、现代城市管理体系息息相关,是整体性的提升,极少有哪个发展中的大城市能在尚未整体现代化的情况下单独做到这一点。

  现代城市的发展,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愈加迫切。由于城市的扩展常常使天然河道被填塞、而越来越多的地面硬化后无法渗漏,与此同时现代城市却又制造了传统城市无法想像的大量污水——例如仅广州一个城市的污水排放量就占广东全省的五分之一。事情往往如此:都是要等到事态足够严重、造成够震撼的损失之后,痛定思痛之后人们才不情愿地去面对它,进而试图解决它,而往往此时却已积重难返,这一幕,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早已见了不止一次。

  从这一意义上说,北京的这场暴雨也不失为人们转变观念的一个契机。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北京下水道系统的缺失比新建设的城市更难解决,其历史问题积累的时间更长,而要变换思路却更困难——历史上的北京长期苦于少水,一直认为公共卫生远比排涝重要、供水远比排水重要,但如今,积压下来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它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短板:一个不能解决下水道问题的城市,是无法被称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就像一个再美轮美奂的房间,如果没有抽水马桶也是令人无法忍受的。正如《马桶的历史:管子工如何拯救文明》一书中所言,一个洁净高效的供水排水系统,“是区分成功和不成功、舒服和不舒服、特权和非特权的标准。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