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如何落实好“走出去”战略 | |
http://www.CRNTT.com 2013-01-15 11:41:26 |
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比较好的“走出去”机会。一是美国次贷、雷曼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连续爆发。二是欧美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接受并购和国际化的意愿增强。三是市场估值水平显着下降。当前全球发达市场股票估值水平虽然不是最低,但也算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尽管对外直接投资不是投资到国外股市二级市场,但不管是并购还是新项目投资,都是与股市估值相联系的。四是国外监管层对中国资本态度是怀疑的,但迫于国内经济需求,也不得不有所放松,在一定程度上是欢迎的。 ■ “走出去”的经验教训 成功的投资都是相似的,失败的投资各有各的教训。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也有深刻的教训。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走出去”想要获得成功,必须保证几个关键环节都不出问题,具体包括: ——低调行事,强调商业动机,淡化政府色彩,避免遭到政策抵制和审批障碍。 ——将本求利,量力而行,慎重选择并购目标,充分考虑财务负担、现金流和盈利前景。 ——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和详尽的尽职调查,准确掌握目标企业情况。 ——充分了解当地法律,制定明确可行的并购整合和投后管理策略。 ——了解和协调目标企业管理层、公会、当地政府等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 特别要指出的是,经验表明“廉价资本”往往容易引发盲目“走出去”。 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对外投资的高潮出现在1985年-1990年,很多著名的“走出去”失败案例都发生在那段时期。包括1989年三菱地产13.67亿美元收购美国洛克菲勒大厦80%股权,电子巨头Sony公司34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究其原因,推动日本第一次“走出去”浪潮的主要动力是资本太过廉价,助长了企业广泛的对外投资冲动。货币升值、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利率走低共同促成了“廉价资本”的局面。1985年,日本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度升值,1985年到1987年日元兑美元升值超过1倍(1:250上升至1:120);日经指数1984年初突破1万点后,开始大牛行情,直到1989年12月29日达到历史最高点38915点。同时,日本央行不断调低基准利率,从1985年的5%下降到1989年的2.5%。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