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托克维尔对我们的启示 | |
http://www.CRNTT.com 2013-03-06 12:02:30 |
人物周刊:但托克维尔的深刻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立场吧? 朱学勤:学托克维尔,要学他的历史智慧而不是某些词句。这些历史智慧能够让我们看到“文革”被否定,真有点像法国大革命被否定一样。 在中国不要说100年大起大落,我们生活的30年都是大起大落。一场“文革”,一场改革,世界之林里其他民族,很少有一个像我们这样,在和平年代经历如此大的、极端的动荡。这么大的极端动荡,出10个、100个托克维尔都不嫌多。但现在有没有?一个都没有。 所以只能到150年前,到外国古人那里,借鉴一些政治智慧和历史智慧。所以我说,150年以后,中共有政治局常委推荐这本书,值得称许。 人物周刊: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您个人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托克维尔的影响? 朱学勤:托克维尔对法国革命有一种同情的否定。这表现在他对那些王党的同情批评中,也表现在他对革命派的同情的理解中。他否定了法国革命,但并不是像我们否定“文革”那样肤浅与简单。由于我自己对“文革”、改革的观察体验,从80年代读托克维尔开始,不可能不受他的影响。前几年我曾在你们杂志上写过一个专栏,其中最用心的,就是《“凌伊”先生》(写一个历史学者因应“文革”的大起大落)。一晃5年过去了,我也是人微言轻,“凌伊”先生本人对“文革”的反思也有变化,甚至是令人失望的退化,但我不会因其变化、退化而后悔当初在那样一种压力下应尽的义务,以及下决心写那篇文章之初衷。写这篇文章,并不意味着我肯定“文革”,恰恰相反,我希望能还“文革”的全貌,以更复杂、更多层面、更具历史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格列佛小人国的方式来否定“文革”。除此之外,对革命卷进去的人与事,尤其是知识分子误入红尘之命运,我愿做一些同情的探索、托克维尔式的理解。至于我个人,他不仅过去影响我,现在影响我,将来还会影响我。 (本访谈发表时有删节)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施雨华 实习记者 张翔 发自上海 日期:2013-02-26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