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徐悲鸿的一九四九 | |
http://www.CRNTT.com 2014-09-27 10:12:39 |
其中,“在上海办新华艺专”一事,不确。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草创于1926年12月,正式开课于1927年3月1日,起初名新华艺术学院,起因是上海美专因历时近一个月的学潮被迫停课并面临无以为继的困境,因此“上海美专教授俞寄凡、潘伯英、张聿光、俞叔渊等,鉴于大批美专学生流离失所,遂正式发起筹办新华艺术学院(1927年春季开学)(据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校史)”。此时,徐悲鸿正在法国留学,他是于1927年9月才结束留学生活转道新加坡回到上海的。回国之初,虽然他没有像林风眠那样立即有了满意的位置,但他来往最多的是田汉和欧阳予倩的南国剧社的圈子,而不是当时因裸体模特儿事件和学潮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美专的教授圈子。更重要的是,他是从心底里看不上刘海粟以及他的上海美专的。徐悲鸿至多有可能偶尔在与刘海粟没有干系的新华艺专上过课或做过讲座,特别是1931年这所学校由与之交好的汪亚尘主持之后。 “对同学自治还是不相信的,现在对军管会的意见表示很愿接受”,表明徐悲鸿在军管时期学校的某些变化如一定比例的学生参加到校务委员会中来等决定,虽然总体态度上表示配合,但接受起来并不顺畅;“但又很怕得罪人,如解聘寿石工即如此。对学校行政目前已不把持己见了”,表示徐悲鸿在学校的很多事情上的无能为力;“曾表示愿为新的为人民的艺术努力,但并未真正解决提高与普及的问题”,表明徐悲鸿在接受共产党的艺术主张上,主观愿望与客观实践上的差距;“他本身存在着可能改造为新的艺术教育的某些条件,但尚需一个相当长的斗争时期”,表明徐悲鸿对于共产党发展其美术事业的有限度的可利用性。 不难看出,这是一份主要从政治的角度对徐悲鸿的评估,大致把他定义为:没有坚定的或明确的政治主张或立场,艺术至上,与国民党高层有很多往来并因此受到过重用,为人有固执的一面,也有不愿意得罪人的世故,思想需要改造但将费时很多。总之,这是一份对他不甚信任、疑虑重重的评价。 这份材料中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军管会”,这是1949年2-4月北平军事管制时期的专属词汇,为负责接收北平各机构的组织。其中,对文化、教育机构的接管,共产党人反覆强调“要慎重”、要“慢”(“表面慢实际稳”的方针),以团结为主,既要防止“左”也要防止“右”。但主管领导叶剑英也毫不隐晦地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明智之举,只不过是一个过渡,并借用列宁的话“妥协的形式,消灭的内容”作为诠释,认为所谓消灭有两种方法,一是武力解决,一是民主改编(即“性质上的改变”也是“一种消灭”)。他认为这些被接收的人员不一定可靠,共产党人也不可能和他们长期共处,而是“应该在这个期间逐渐地全面切实控制这些机关”。这些被接管的人员必须经过长期改造,没有问题的可以重新任命,所以,接下来“大批地训练改造旧知识分子、旧职员,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党极其严重的任务了”。同时,他要求接管人员“不要随便讲话,一般干部先少去,要尽量精干,其余的人先住着,开训练班,俟旧人员逐渐由辞职调走,慢慢将我们干部放进去,最后达到完全控制”。 而具体到对大专院校的接收则是:军管代表有长期与短期之分,如果旧人员经过一定时期的考察,表现不错,代表便撤回,而且“将在今后相当时期内继续这种形式”;如果代表在管理方法上有了很好的学习,真正已经充分熟悉业务了,比旧人员做得好,而且有了研究,确有心得,在工作中青出于蓝胜于蓝,那么就正式任命为主官(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有些已经正式任命)。也就是说,能换成军代表就尽量换,换不成,则将就那些经过了一定改造的、态度和表现较好的旧人员,但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这些旧人员大多迟早是要被换掉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