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逆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http://www.CRNTT.com   2015-01-14 10:02:29  


 
  二、为什么可以逆城镇化

  文章认为,“逆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派生产物。一般来说,城镇化水平越高,逆城镇化的趋势就越明显。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病就会越来越严重,部分城里人想逃离城市的想法就越来越迫切。逆城镇化听起来好像与当前如火如荼的城镇化相悖而行,但实则有许多好处。

  一是逆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大城市中心区域人口过度集中、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等问题。随着部分城市功能向城郊或者农村分解,部分产业向外部转移,部分人口向农村流动,能部分缓解大城市的压力。

  二是逆城镇化能改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品味。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外移,城市规模不断缩小,城市就有可能通过合理的空间调整和布局,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

  三是逆城镇化可以缩小城乡差别。随着逆城镇化的推进,乡村人口适度增加,自然导致相关政策向农村倾斜,资金向农村流动,这样会极大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就业条件,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这样就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地铁和城铁等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大量人口能够频繁往返于城市和郊区之间,这客观上为逆城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能。

  三、逆城镇化的国际借鉴

  文章表示,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但同时在一些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和一些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而乡村地区人口却比以前增加的现象。

  早在100多年前,英国的城市规划师霍华德就曾竭力想创建一个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即在不影响英国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情况下,开创一个集农村和城市各自优点长处的人居环境。这可以算是逆城镇化的思想起源。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就开始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但真正意义的逆城市化是1970年以后在发达国家发生的事情,它的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增长缓慢或者负增长,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迁移,资本和其他资源也开始向大城市周边转移。[3]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逆城市化不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相反它会导致城市功能调整和城市空间布局更趋于合理,是基于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等条件产生的必然选择。

  美国的逆城市化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局一些卫星城镇,特别是随着私人汽车的普遍使用和公共交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加快了这一进程。于是大城中心的一些中产阶级开始纷纷涌向新的城郊小镇或卫星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这是由于二战后美国城市化加快,城市土地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导致市区地价越来越高。这时美国政府为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发展,鼓励有迁移能力的市民向城郊发展,这样使得许多中产阶级甚至部分低收入阶层有能力在效区购买住房居住,于是逆城市化在美国得到普遍发展。到了20世纪末的时候,美国的逆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郊小镇或卫星城市已由城市边缘地区逐步成为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和就业基地。

  在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城镇一直是城市化的主体。在德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柏林、汉堡和慕尼黑等少数几个。相反,人口2万到20万的小城市在所有城市中占了近80%。比如法兰克福,它是德国的交通枢纽,也是欧洲国家的一个交通中枢,法兰克福机场也是中国进入欧洲的一个中转站。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法兰克福近些年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作用还在增强,但城市人口确呈负增长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逆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在逐步向郊区和小城镇流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德国每年有大约20万人向郊区和小城市流动,逆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