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改革开放30年:可乐叩门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07:26  


 
  “我们管前一派叫‘鹰派’,后一派叫‘鸽派’。”据当时负责中国公关业务的卢炳松回忆,“最后,‘鸽子’战胜了‘老鹰’。”

  当时,美国的很多高官都是可口可乐的顾问,他们大多倾向于“鸽派”的主张。公司董事局最后决定,还是用软办法,劝说中国领导人给可口可乐放行。

  卢炳松和他的同事们从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集了含咖啡因饮料的资料,拿着这些资料去说服中国政府:茶所含咖啡因是同等浓度可乐的6倍,咖啡中咖啡因含量则超过可口可乐几十倍,但中国没有禁止喝茶,世界很多国家也从未禁止喝咖啡。此外,可口可乐还邀请中国官员到各国访问,并和当地官员座谈。

  这个过程对于可口可乐来说相当漫长,工厂闲置,公司一筹莫展。

  《中粮志》后来对此进行了总结:“咖啡因风波”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新鲜事物,有的人对引进像可口可乐这样有争议的产品出现抵触情绪,是很自然的。

  而可口可乐方面对此也非常清楚。“当时,可口可乐简直就是其他在华外企的晴雨表。”卢炳松回忆说,只要可口可乐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其他企业就都会打探消息,比如来问你们是不是又挨批了?或者“什么时候问题解决了就通知我们”。还有的企业过来找卢炳松寻求建议:“我们有个报告,你觉得现在往上送合适吗?”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也深有体会。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凡事只要“挂”上了可口可乐的牌子,都必然会牵涉很多政治的因素。甚至有国外媒体评论说,从可口可乐开展新专案的顺利程度,可以估计出当时的中美关系是否紧张。

  第二次险被“叫停”

  1982年,一个寻常的冬日,北京的几家大商场都张灯结彩,异常热闹。这是可口可乐正在进行促销,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 

  虽然一瓶可乐价格不菲,但是促销这种新鲜事大伙儿还是头一回见到。商场里一时间人潮如涌。

  据考证,这次可口可乐的促销活动,是中国现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商业促销。

  对于这次促销活动,可口可乐公司曾征求过中粮的意见,后者明确表示不同意:“内地不同于香港,开拓市场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避免发生副作用。”听到这个建议,可口可乐公司曾经犹豫过,但最终还是照常安排了这次促销活动。

  这也许是因为,在此前的三年里,可口可乐已经“蛰伏”了太长的时间。

  从北京厂生产线上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可口可乐,仅凭在中国旅游和工作的外国人远远无法消耗。1982年年初,在征得商业部同意后,中粮将供应旅游饭店后剩余的可口可乐交由北京糖业烟酒公司系统在北京投放市场内销。

  尽管每瓶4毛钱的价格不是国人轻易可以接受的,但可口可乐在踏进中国大陆市场的第三年终于飞进了平常百姓家。看起来,这是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后意义非凡的一步。

  不过,因为可口可乐的操之过急,这一步险些迈进了悬崖。

  对于这次促销活动,北京各大报纸的反应都很强烈,认为在国家缺少外汇的情况下,引进可口可乐是浪费国家大量的外汇资源。对此,有政治局常委专门做出批示:可口可乐只准卖给外国人,一瓶也不准卖给中国人。其他中央领导也都先后圈阅。外经贸部根据批示,通知北京停止内销。

  美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一次简单的促销活动,竟引起轩然大波。当时在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中国公关业务的卢炳松回忆说:“我去总部汇报,美国人吓了一跳:‘怎么卖个汽水也要惊动到政治局?’”那时,汽水从丰台五里店的生产厂往城里运,运输车上贴着可口可乐的广告,被员警拦下,不让进城。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