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金融石油”远离实体价格 如何避冲击

http://www.CRNTT.com   2008-12-16 10:42:24  


 
  当美英尽其所愿地在别国的地盘上完成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时,转而通过自身“后花园”的金融市场做文章,也就是第二阶段的将石油进行金融产品改造,纳入金融产品交易体系。既然取得实体石油资源变得越来越不划算,就只能将其拉到自己的地盘,通过金融市场来左右石油实体价格。1980年11月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以及1983年3月30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引入原油期货交易,从期货市场的第一张合约开始,石油从实体经济(包括实体价值)演变成虚拟的、赤裸裸的金融产品。产油国家由此失去了石油的定价权。油价失控,看似对于石油国家是绝对的好处,但实际上,这些溢出来的泡沫油价收益绝大部分通过美元交易体系,被美英国家的理财工具所控制。沙特阿拉伯的王室可以知道自己有多少财富,但如果想动用其中一笔都不那么自由。当然,这些“理财”公司可以留给这些国家特权阶层足够的、用来挥霍的数目,反正最终也会落入美国的腰包。产油国家折腾了多少年,结果又回到了原点。美国主导的全球能源金融体系日臻完善。

  这种石油实体价格与虚拟价格的双轨机制,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规则推进过程中,实体价格越来越被人们习惯性地忽略。越来越多的石油消费国家陷入所谓市场经济的陷阱,紧盯着伦敦和纽约的石油及商品交易所的合约价格,作为自身市场的定价依据,而作为实体价格的石油是多少其实与此毫不相干。

  在对于作为金融产品的油价非理性波动过程中,中国对此“抵御”或者防范的行为是非常微弱的,即以“股权换油源计划”肇始、市场换资源等为标志,通过石油需求市场与供给市场实体状态直接对接,将石油的金融产品属性尽可能降至最低。产油国家做梦都希望将美英公司的股权置换出去,不是置换到金融市场,而是直接置换到产业链的下游。这一以市场为需求中心进行转移的信号,很快引起美国警惕,次年美国能源报告推迟3个月出版。但美国很快就发现,这是一场纯粹民间的推动,随着中国能源短缺信号涨声再起,这一努力随之淹没。

  而在这一时期,产油国家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直接对接的积极性要远远大于石油需求国家。在2006年由中国石油产业投资基金主持的“非直接能源合作”模式研讨会上,欧佩克国家的驻华使节悉数到场,期间一个插曲:为了避免伊拉克与伊朗的可能性尴尬,特意将伊拉克大使与伊朗参赞的座牌号拆开,没想到会议一开始,他们又主动地靠拢在一起:石油生产国家共同对以美国主导的能源金融体系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来源:新华网)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