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姚遥:撕裂的80后一代 | |
http://www.CRNTT.com 2010-04-12 11:25:50 |
1980年代,中小城镇城区的范围远远没有达到步行的体力极限,所谓的城市,往往不过就是几个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拼凑几个工厂、企业、居民区。但是,无论总体上物产多么丰富,在整个1980年代的中小城镇,稀缺还是一种常态,中小城镇的发展大致落后于大城市10年,无论是电子游戏,还是肥胖儿童比率。 这种平凡生活是平庸且苦闷的,再激情澎湃的时代,惊涛骇浪也都止步于大城市的边界,中小城镇只留有丝丝的涟漪。很少有人能够从涟漪中看到这个时代格局的飞速变化,一切还是按部就班,农村小孩要跳农门,小城镇的小孩要当工人,一小撮小孩受着家里的无限期望,为未来博个功名利禄,或者进入大城市,或者去“外国”。 在中小城镇的空间里,异类是一种很可怕的动物,每个人的行为,无论好坏,都尽量不太超过普通人的想象力,也尽量避免太超过普通人的想象力。每个人,都因为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而被局限在一个划定好的方框里,不可造次。 幸运的是,80一代从出生起,就是这个动荡时代的记录者。他们的出生,记录着一胎制的开始。而在上世纪90年代时,“新概念作文”横空出世,率先解放了80年代的第一批自由灵魂。然而,这一轮的解放依然止步于城市的边缘。不要提创作新概念作文,仅仅是去理解作文中的那些故事,就足够中小城镇的同龄人费解了。因为,他们已经输在了起点上。一位小城镇里普通高中的普通教师对着学子们说过一句普通的话,“你们是没有青春期的。”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网络写手麦子的一篇文章让多少中小城镇和跳出农门的人们泪流满面——《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80一代人,还需要更多年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地域和身份带来的不平等。1990年代,没有留下太多的时间让他们去考虑平等这个宏大的话题。虽然,一群成人鼓吹着素质教育,但生育的高峰将应试教育的高峰推上了历史的高峰。知识已经重新开始值钱了,能否在应试教育的囚笼中取胜,决定着未来的起点。这时,我们身边一些小学和初中时代的同窗,已经陆续远离了和命运抗争的道路,走入平常生活中,男的开始打工,女的开始结婚生子。准备冲刺大学的80一代身边,有数着钞票嘲笑知识的同龄民工,也有漠然喂奶的同龄女子。 周围的世界悄然变化,“四个现代化”的标志已经被“三步走”的理论悄然替代,课间嬉戏打闹的学生也是平等的,虽然骨子里流淌着权力基因的学生更加平等一些。 这种压力下的生活是痛苦扭曲的,充满着青春的激情与躁动的年轻人,渴望与这个世界最真实地接触,并走出束缚自己精神的社会枷锁。他们虽然只接触到很有限的信息,但是不妨碍每个人都成为爱国愤青。有限的信息就塑造有限的政治动物,《青年参考》《环球时报》与《南风窗》《南方周末》,一样构成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