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编制多层次CPI 准确衡量物价

http://www.CRNTT.com   2010-11-24 08:31:49  


  中评社北京11月24日讯/在一片“涨”声中,10月的CPI数据如脱缰野马,同比涨幅达4.4%,创25个月新高。证券时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马涛文章表示,而相对于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直观感受,这个数据仍显得太过“温柔”。CPI与居民感受不合拍,社会各界对CPI人为低估的质疑声再次增多。在中国,居民对CPI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质疑由来已久,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CPI与居民感受存在反差

  文章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及时反映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每5年调整一次“篮子商品”,每年根据城乡居民消费调查资料及相关资料调整一次权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初的公布,2009年食品类在CPI中的权重为32.79%,居住类的权重为14.69%,自有住房购买不计入指数。正是因为各项构成权重的巨大差异,使得物价指数越来越呈现出结构性上涨态势。房价“火爆”时,CPI却“冷静”,粮价、菜价上涨时,引领CPI屡创新高,但仍然经常低于居民的真实生活感受。

  之所以造成统计数据与居民生活感受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CPI数据屡受质疑,一方面是由于统计指标的不完善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多层次性。由于CPI是对全国范围内居民消费情况的衡量,它是经过加权计算后得出的综合平均数。在这个平均数下,各种商品和服务项目,不管上涨还是下跌,都囊括其中;各个居民阶层,不管高收入还是低收入,都纳入统计;各个区域,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进行核算。但是,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物价波动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尽管数据构成的权重分配有侧重,但也有“大而化之”的嫌疑,平均数“削峰填谷”,往往使低收入阶层“被平均”,真实情况被掩盖。因此,一个综合的CPI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各个收入阶层的真实生活成本和心理感受。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