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杨开煌:两岸启动政治接触设想

http://www.CRNTT.com   2011-10-14 00:07:37  


 
  所谓“行政互信”是指两岸公部门的干部、领导层次的精英,透过上一篇所讨论的法律规范的建立,两岸行政精英互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如果再有海西区平潭岛的共同规划、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获利的试验,双方的行政精英就有了制度化的合作可能,共事的过程中,相互认识了对方的行为原理和思惟方式,有助于建立“行政互信”,“行政互信”的建立和深化有助于两岸制度的磨合,法令的磨合,甚至是制度的模仿、学习,两岸的行政互信是精英互信的开始,就有助于快速提升双方政府的合作,“行政互信”既是经济互信的提升为政治互信的接点,又是政治互信的基础。因为两岸行政机构和公务人员的往来,必然是从与两岸人民权益相关的公部门开始,他们有必要作为优先纳入开启互动的第一梯队。建立互信之后,才会逐步扩及到两岸当局中的敏感部门和要害部门,而进入敏感部门和要害部门的接触也就是政治互信的建立。

  “政治互信”、“外交互信”、“军事互信”都属于高政治(High Politics)部份,如果“行政互信”只涉及双方公务人员的思惟逻辑、机构理事规范等比较具体的信任,则属于高政治的互信,所指涉的应该是整体的目标、价值、意图以及其具体实践的政策、路线一致性,(consistently)所以高政治的互信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份:

  作为第一步检证双方的言行表现是否一致,如果被认为不具有一致性,则不可能有政治互信:以往民进党政府有时说“四不一没有”,有时又废除这个,中止那个,那就不可能使任何人对之有信任感,没有信任的基础,一切作为都将无效;当然如果只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两岸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共通点,则双方不能分享这些目标和价值,自然也不会有“政治互信”,而是表现为长期的对抗、斗争或冷和;所以目前的两岸关系可以审慎地排除此种可能性。

  假如两岸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则第二步就是双方建立彼此的互相信任。在此一层次,假如双方的目标、价值、意图愈是接近,必然就愈容易使对方对自己有信心,愿意相信,愿意配合。否则也必须寻找出双方在现阶段可以共同或共通的立场或利益,以便作为可以共同努力的起点。若将以上的论述,放在当今的两岸关系来看,不论是台北或是北京,在第一层次应该说并没有太大的落差,也就是说彼此的言行可信度,没有特别地怀疑;所以如今的关键在于台北或是北京,各自在具体实践的路线和政策上,应该作些什么努力,才能增加彼此的互信。在此一问题上,大多数的大陆学者总想到得是“九二共识”,“一个中国”,或是“中国统一”等等,(纪欣,2010/6/10,认识争点增进两岸政治互信,http://www.onechina.org.tw/upload/2010Jun/20100614124014.doc;张文生,两岸政治互信的概念分析,(2009-11-06)http://hk.huaxia.com/thpl/sdfx/1626476.html;刘国深,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5/5/1/101155103.html?coluid=54&kindid=0&docid=101155103&mdate=0104112939,2009-12-27,加强两岸政治互信ABC)循此途径,以当前的两岸关系,台湾内部的政治生态或是与台海地区相关利益的攸关者,如美、日等国都不可能成为推动两岸“高政治互信”的助力,所以两岸和平也就很难建构出相对稳定的保证,从而会出现因人而易,因党而易的不稳定局面。反之,台湾的学者就会提出“撤除飞弹”“放弃武力”“国际空间”“承认中华民国”等等,客观而言,北京领导人如果在两岸没有任何协商下,作出类似的承诺,如果不是台湾所谓统战策略,那就中共的高层出现分裂、不稳的信号;前有台湾不敢相信,后者台湾不能相信。出现上述的政治互信的难题,原因在于我们总是要求对方向自己的需求靠拢,才能建立政治互信,而不是反向思考,行动为先;而面对当今高度复杂的两岸关系,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不是要求对方的政治作为符合己方,而且必须问的是:己方应该作些什么努力,来增加两岸的“高政治互信”;其实如果双方同意本文对“高政治互信”所作的定义,则增加两岸“高政治互信”的过程,就是两岸分享彼此的政治目标、价值、意图的过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