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听木心讲堂文学课

http://www.CRNTT.com   2013-01-15 16:10:32  


木心
 
■ 细节

陈丹青眼中的木心式授课

态度 相信每个人和他一样爱文学

  在陈丹青看来,他颇为惊讶的是,当时听课的人大都是画家,这些人听课并非为了创作,而且他们底子是一片空白,木心却不在意,依然讲得兴味盎然,似乎相信每个人和他一样,爱文学。

腔调 浑如聊天

  陈丹青觉得,木心讲课浑如聊天,而他的聊天,清晰平正,有如讲课——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

风格 随时离题

  陈丹青说,木心觉得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就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看到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木心就说昔年陶潜要是不种菊花而改种葡萄,该多好。待他们闻声哄笑,木心就得意了,然后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最后一课 “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

  据陈丹青回忆,1994年元月9日,木心讲毕最后一课。那天是在他的寓所,散课后,木心穿上黑大衣,戴上黑礼帽,步出客厅的一瞬,回过头来,定睛看了看十几分钟前讲课的橡木桌。此后,直到逝世,木心再没出席过一次演讲。

  在那堂课上,木心讲了很多对于文学的态度,他说“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课完了,我们将要分别,愿大家都有好的转变”。

疑问 是否有失客观

  木心讲课的框架底本,是取自上世纪二十年代郑振铎编着的《文学大纲》。时代久远,郑本在时间轴和作家分类的方法上,今天看来难免有些陈旧,而且木心讲稿里,史实简略,评述驳杂,他所选择的作家和作品也有很重的私人偏好,因此有人担心这样的一本文学史会有失客观。

  针对这些担心,媒体人梁文道认为,木心是一个作家、艺术家,而非学者,这样一本书,重要的不是“文学史”,而是“他的文学史”。读作家述作的文学史,好看的地方在于他们自己也在里头。他们会有不同于学者的见解,也包括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写作取向的脉络。(于丽丽 来源: 新京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