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http://www.CRNTT.com   2013-12-06 08:36:29  


 
  三、高度重视经济转型中各类金融风险隐患

  文章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从金融体系看,风险主要来自信用货币制度下金融固有的脆弱性以及顺周期的债务扩张与收缩机制。在现代社会,随着信用货币的不断膨胀,以及与信用货币相联系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更加复杂。

  与成熟市场经济体相比,中国金融风险还与新兴市场加经济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要素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各地举债上项目的动力强,易引发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风险;中国储蓄率长期处于高位,间接融资比例过高,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全社会诚信建设进程缓慢,企业贷款违约率总体上高于成熟市场经济体;金融法制不健全,有些金融领域的监管仍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

  当前,中国金融机构财务指标良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安全。但也要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潜在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一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截至2013年6月末,平台贷款余额为9.7万亿元,在当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减缓的情况下偿债压力较大。二是产能过剩行业债务风险。2012年以来,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一些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三是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同业业务和票据业务风险。这些业务资金来源和信用支撑主要依靠银行,有些投向了属于限制类的地方融资平台、“两高一剩”和房地产等行业。四是准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风险。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和民间借贷等缺乏有效监管,一些机构违规经营现象突出。五是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对中国的溢出效应。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入的风险上升,未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中国金融市场短期较大波动。六是金融信息安全风险。现代金融业务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经济金融数据系统、金融交易网络、支付结算体系的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信息安全隐患增多。

  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文章指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刻认识开放条件下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特点,积极构建面向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金融稳定框架,坚决防止局部性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风险。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完善金融稳定分工协作。优化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职责分工,切实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加强中央对地方金融工作的指导,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

  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稳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础上,稳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因地制宜推进地方金融改革试点,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高金融监管稳健性标准。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逆周期资本缓冲、前瞻性拨备制度等宏观审慎政策,更好地发挥杠杆率等工具的作用。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实施国际新监管标准,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职责和运行规则。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坚持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引导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

  健全系统性风险预警体系,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加快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加强对各类金融风险的监测和排查,完善应对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事前积累、强制保险、差别费率、限额赔付、对问题金融机构具有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功能的存款保险制度。

  推进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大力推进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逐步推进金融信息系统核心技术的国产化,建立健全与国际衔接、自主升级、独立可控的金融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维护全球和地区金融稳定。继续利用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国际金融规则与标准制定、金融监管和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发挥好中国在维护全球和地区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