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2014宏观调控重点应转向产业结构领域

http://www.CRNTT.com   2013-12-15 10:11:52  


  中评社北京12月15日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论断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改革开始由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转变,而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将寿终正寝,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从2014年起,宏观调控应当更加关注产业结构领域。证券时报发表经济学博士马涛文章如是说。

  改革新模式决定调控新思路

  文章称,无论是供给主导型改革,还是中间扩散型改革,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在渐进式改革中,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在供给主导型改革下,中央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通过行政等级架构管理经济;在中间扩散型改革下,随着中央政府的行政性放权和经济性放权,传统的单向依赖关系开始演变为双向依赖的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从中央政府手中争取部分权力,共享经济管理权。但是,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注定了企业才是市场的真正主体,政府必须收回那只伸得过长的“手”。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建立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模式,凡是市场和企业能解决的,放给市场和企业,削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功能。现代产业理论认为,资源配置的结构演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发展就是结构的进化,发展伴随着结构矛盾。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抓住了结构优化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当前,中国正处于增速换挡、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也是完成工业化的关键期,宏观调控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科学把握。

  宏观调控须对结构失衡作出回应

  文章认为,传统的偏重需求端的宏观经济管理思路要应需而变,改变过去注重总量层面和个量层面的调控模式,从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惯性思维中跳出,增强对经济的中观分析,对连接总量和个量的中间层面开展深入研究,做好产业分析。产业分析是开展科学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也是对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重要补充。个量分析只注重单个变量的局部均衡而缺少对个量群的分析;总量分析则只注重国民经济总量的全局均衡,而缺少对构成总量的子系统关系进行分析。这里的个量群和子系统,就是产业。宏观调控要完成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的任务,必须清晰把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间关系和中间产品循环过程,从而完成对经济从个别到中间、从中间到整体的完整了解。

  在以往的宏观调控中,我们在总量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日益娴熟。对微观经济,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将过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审批项目、招商引资等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事务上,各地出现拼资源、抢资金的现象,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在中国,结构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干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当前看,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尤其艰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面临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等多种制约,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壮大受到人才、技术、创新能力等诸多掣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