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庞大的图书库存都去哪儿了?

http://www.CRNTT.com   2014-04-02 10:57:13  


图为国内一家出版社图书库存及少量残损滞销图书.
  中评社北京4月2日讯/中国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是美国的两倍,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也是名符其实的“第一库存大国”。仅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2012年的全国图书库存总值达884.05亿元。同期销售额是693.59亿元,扣除不占库存的课本200亿元,账面上的存销比接近2:1。实际上,很多出版社的存销比甚至超过4:1。

  按国际惯例,图书行业较为合理的存销比是1:1,可见中国出版界的库存比例是多么大。一个问题便由此而来:如此庞大的库存,最终都去了哪儿? 

01 去向1、切三刀:旧书翻新

  初听“切三刀”,可能很多人以为是手术用语。其实出版界的“切三刀”也算是做手术,不过是给书做“整容手术”:将书脊外的三面各切一刀,换掉旧书的书名、封面和版权页,除去书边沿上的磨痕和尘灰,将旧书彻底翻新。

  “切三刀”的核心是书的再策划。封面、书名肯定要换,原则上也应该换书号。但是,有些出版社或民营出版商为了省钱,不换书号,只换封面、书名。结果,翻新后的书,封面上的书名和版权页上的书名对不上。只换封面、书名而不换书号的“切三刀”书,实质上还是旧书,很不受发行渠道欢迎,所以很多出版社“切”书时还是“忍痛”换了书号。

  笔者的一位朋友操作过很多“切三刀”的书,其中有不少书上市后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化表现。如,把《牛奶可乐经济学》切成《一分钟读懂经济学》;把《少有人走的路》切成《永不说放弃》;把《疗伤的对话》切成《安慰的艺术》;把《听懂德鲁克》切成《德鲁克最后的演讲》等。这些书原本有几千甚至上万册的库存,“切三刀”再策划后,全都一售而空。

  当然,业内也有一些没操守的“切法”,对书进行过度翻新和再包装。很多读者在网上看到同一作者出了很多书,买回家一看,好几本都是内容一样的书,只是书名、封面换了而已。尤其是外版书,翻新的频率更是高得吓人。很多外版书在五年的版权周期内,连续翻新过七八次之多,导致有些读者时常质疑自己是不是买了盗版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