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金融风险或已进入敏感期

http://www.CRNTT.com   2014-05-18 08:07:37  


 
  2.金融风险外溢与传染可能增大

  目前看,当前中国以互保为链条的担保圈风险和以同业为纽带的跨市场风险存在急剧上升的外溢与传染可能性,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互保形式是江浙地区较为盛行的担保模式,主要被民营中小企业所广泛运用。在这些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崛起的初期,由于实物资产有限,难以提供商业银行所要求的合格抵押品,限制了其借助信贷资金发展与扩张的空间。随着互保形式在银行信贷实务中的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促进了民营经营的繁荣发展。

  理论上分析,互保是进行信用增级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中也隐含了保险的“射幸”原理。这就是说,在一个互保圈内,个体信用风险经过了其他机构或个人的相互担保,将会形成集体失信约束与惩戒机制,有助于个体更好履行自身债务。

  对商业银行而言,个体借贷风险通常要远远小于互保圈偿债能力,实现信用风险可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互保圈风险被引爆,特别是互保圈中经营实力最强或资产规模最大的几家企业出现信用风险,就会将互保圈风险引爆。据报道,2012年,浙江某民营企业涉嫌非法集资案件,通过担保链条波及浙江近600家企业。今年以来,因互保圈风险爆发,不少萧山500强企业被卷入。

  同业业务扩张,是近几年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直接结果。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盈利主要依赖于信贷业务。随着信贷业务规模发展受限,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积极从事同业业务。2012年6月末,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同业资产比例高达39.62%,成为首家同业资产超越贷款的商业银行。主要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也迅速扩张,2012年6月末,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增幅在50%以上,高的甚至超过70%。

  金融同业业务在传统同业拆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现了受益权、通道业务这两种典型同业业务模式,银行与信托、保险、证券、基金、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融合明显加深。目前,商业银行存量理财产品规模超过10万亿元,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规模超过1万亿元,2014年一季度末中国信托公司受托资产已达到11.73万亿元。金融同业业务的迅速扩张,使得金融风险的跨市场、跨行业传染的可能急剧增加。无论是信托计划还是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其大部分资金都源于银行理财资金。在商业银行非标资产里,也涉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产品。

  3.“刚性兑付”成为掩盖金融风险主要方式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是金融投资决策的基本要求。但中国金融市场投资者追逐高收益财富管理产品与风险自担能力薄弱存在严重冲突。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在购买财富管理产品时,往往关注收益率,对风险警示选择性忽视,更不关心资金使用与项目运营成功可能性。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投资者更容易被金融市场上财富管理产品的虚假营销、过度营销所蒙蔽,误认为只要是商业银行代销就视同商业银行将承担全部责任。因而一旦出现兑付危机,投资者往往会出现非理性行为,甚至是过激行为,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从已经出现兑付危机的信托计划、理财产品、有限合伙私募基金、P2P等,均存在投资者通过过激行为寻求社会舆论关注,进而迫使政府出面或金融机构就范的企图。

  目前,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庞大,很多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于并不具备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这样一来,一旦出现兑付风险,金融机构被迫进行风险兜底,实施“刚性兑付”,暂时掩盖住金融风险。

  但应该看到,“刚性兑付”只是延缓了金融风险爆发的时机,并不会在根本上消化金融风险。从金融市场上已有处置财富管理产品兑付危机的案例看,运用自有资金承接债务、转售、延长期限、司法追债等措施,虽然可以暂时平息投资者诉求,但并没有可能让已经处于经营失败的企业或项目起死回生。因此,这些项目的风险注定要在未来延后爆发。对此,需要有理性认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