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郑永年:改革开放与中国资本主义 | |
http://www.CRNTT.com 2014-09-09 09:03:00 |
在市场角色的培养方面,中国也比很多发展中国家有效得多。毛泽东时代,经济的唯一角色,在城市,是不同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在农村,是集体(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实行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个体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主体。这个体制的产生,很快导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代之以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在经济方面,广大农村尤其在沿海地带,在很短时间里发展出大量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化的先驱,曾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城市改革开始之后,乡镇企业逐渐衰落,大部分乡镇企业改制,民营化之后成为民营企业。 政府扮演企业的角色 在城市,政府并没有首先引入国有企业的改革,而是在国有企业之外培养出一个非国有部门来。“个体户”等形式的城市民营企业,开始产生并且得到很快的发展。同时,因为各级政府都拥有自己的企业,从198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扮演企业的角色,即学界所说的“企业型政府”(corporate government),政府直接从事企业活动。和西方一样,中国经济的增长来自竞争;但和西方不一样,竞争并非来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来自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尽管政府间的竞争是全国性的,但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结构,选择退出直接的经济活动,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角。 1990年代之后的经济改革,更是用行政力量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里,有几个方面至为关键。首先是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制。国企改革分成两个部分,即“抓大”和“放小”。“抓大”就是组建大型的国有企业集团,学习早期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以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放小”就是把大量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当时亏损的企业)民营化,也就是中国式的私有化。民营化大大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版图。 其次,重组之后的国有企业本身也资本主义化,即运用资本来发展和管理国有企业,即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相当有效,国有企业很快从大面积亏损的局面,转化成为最为盈利的企业。今天,大型国有企业在所有关键性的国民经济领域,占据主导和垄断的地位。国有企业也是中国政府实行“走出去”战略的主要角色。 再次,政府也进行了金融体制的改革,服务于资本主义式的经济运营方式,这里包括银行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建设和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政府也通过组建国家发展银行,来直接影响投资模式。这些金融改革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此外,在金融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中国也开始发展出类似西方的现代金融资本主义,即通过金融本身的运作来追求盈利。中国的金融资本主义尽管不如西方那样发达,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也有了相当快的发展。不过,很显然,这是一个危险的领域。近年来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冲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需要行政组织或者官僚体制的变化。如果说毛泽东的行政和官僚组织方法,更多的是为了通过政治动员而发展经济和控制社会,改革开放之后的行政组织变化,更多的是为了资本主义式的市场经济发展。从1980年代到现在,中国已经进行了很多次行政体制改革。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撤销和废除直接经营和管理经济的官僚部门,政府从经济领域回撤,把空间让渡给市场和企业。1990年代末到现在的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在于建立一个规制型政府,就是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早期的体制改革是放权给企业,但由于忽视了对企业的监管,经济运营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尤其是食品药物安全、环保、生产安全等等。尽管这个过程仍然进行,但总体上是全面向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接近,即政府从企业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转型,实现法治经济。行政层级的改革也有类似的效用。1980年代开始实行市管县制度,强化城市的作用。之后,行署改为地级市,设立计划单列市,这些都是为了推进经济的发展,至少最初的想法是这样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