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又一个“懂得”那个时代的人走了

http://www.CRNTT.com   2014-09-12 14:14:14  


 
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父亲用彤先生

  王: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等文化大家都是您父亲的朋友和同事,当年往来于您家中,您都称为伯父吧,他们的道德文章、人生取向对您可否有影响?在您所接触的先辈大家中,您最尊崇哪一位?哪一位对您影响较大?

  汤:你提到的这几位先生,我都尊敬。但是说他们对我的影响的方面却不相同。梁漱溟先生的为人和他思想的敏锐,是我终身要学习的榜样;熊十力先生在哲学上的独创性和高远的气魄,我非常景仰;钱穆先生著作中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情理解”的精神,至今仍是我为学的指针;贺麟先生中西兼通的学养,冯友兰先生对哲学概念、命题精到的分析方法,对我来说是难以企及的。但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父亲用彤先生。

  王:您的夫人乐黛云教授近20年来和您一起活跃在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中西文化融合等方面,你们的观点是否一致? 

  汤:她是搞比较文学的,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她对西方比我熟悉,可以用英文写作。当年在北大,她比我低一班,她是中文系,我是哲学系,后来都在北大任教。

近10多年才从迷茫中走出来

  王:您曾说,您当年选择学哲学,目的是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那么现在回首一生,您认为您终于找到真理了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汤:《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话:“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想,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也是一样,进入“真理”之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很少。我年轻时本来有“寻找真理”、“探索人生意义”的抱负,但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我只能说近十多年来才从迷茫中走出来,又回过头来,希望从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寻找真理”的思想中得到一点启示,对“人生的意义”做点探讨吧!走了30多年的弯路,失去了最有创造力的年华,现在就像裹过小脚后再把脚放大的妇女一样,怎么样也难免东倒西歪的。但是我终究有了点觉悟,我只想在有生之年再提出一两个值得人们研究的哲学问题。
 
  王:汤先生您有座右铭吗?

  汤:我,就是“顺乎自然”吧。(笑)

希望中国下一代能出现“中西兼通”的大哲学家

  王:国内现在对孔子、对儒学的热情不断生温,最近,北京市安定门街道正在由政府主导,准备兴建国学文化社区,开展各种弘扬国学文化的活动,提倡百姓诵读《论语》,儿童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等。您如何看待这种儒学复兴的气象?

  汤:让孩子们从小背诵一点有意义的古诗文是件好事。因为在我国的古诗文中无疑包含着应如何做人的道理,孩子们当时可能不理解,但长大了会慢慢地受用。不过,我在几次不同的有关座谈会上都强调,也可以让孩子们从小背诵一点西方(英语)名句,一方面学习了英语,另方面也可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让我们的孩子们长大后既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又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希望在他们中能出现“中西兼通”的大哲学家。

  王:您是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 “中国文化书院”想必宗旨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不知书院在这方面做了什么,有何设想?

  汤:书院1984年建立,今年有20年了。书院的宗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办各种各样的班,比如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等等,目的是普及文化,这是头10年吧。第二个阶段是编书 ,编出一部书:《神州文化丛书》100本以及其他4套丛书,等等,主要是深入研究一些问题吧,这是第二个10年。现在是进入第三个10年了。准备办学,办一个私立的民间大学,现在叫“京大培训中心”,这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性的学校,目的是积累一定的基金,然后再办一个以人文为主导的大学。

   汤一介先生简介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客座教授。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兼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

  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文化传统中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等等。

    (本文刊载于2004年中国评论月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