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李子旸:旱灾表明农地制度危害粮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09-02-14 08:08:23  


 
  一方面是种粮食收入不高,另一方面,抗旱、灌溉还要种种投入。况且,许多多年进城务工的农民,早已不熟农艺,更不可能为了那每年千儿八百的收入受苦受累、从头学起。对他们来说,既然旱了,干脆就把今年的粮食放弃了,爱咋咋地。这才是最佳对策。 

  没有理由强行要求农民改变这种对策,除非认为农民是农奴,必须按照其他人的意志老老实实地埋头在那里生产粮食。如果果然有人这样主张,我希望他至少不要以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发言,那样未免太不知羞耻了。 

  农地的水利设施严重缺乏和落后也是抗旱不力的重要原因。国家总理要去亲自拿水管子浇苗,而奉命前去抗旱的武警只能拿着脸盘跑来跑去地一盆盆往大田里浇水。这种生产效率用来制造新闻还可以,指望着真正解决旱灾问题,是绝无可能的。 

  实际上,如果有现代化的水利灌溉设施,旱灾并不是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华北地区算是比较干旱的地区,年降水量只有400-800毫米,但相比更干旱的以色列,水利条件其实强出不少。以色列60%的土地年均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其余地区更少,不足150毫米。但在这样不利的环境中,以色列的农业却高度发达,农产品产量惊人,大量出口,甚至被称为“欧洲的厨房”。凭借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 

  农地的水利设施缺乏和落后,也和现行的农地制度直接相关。高度分散的土地承包,而且还是承包而不是真正的所有,不但没有规模效应,投资的预期也很不明确,这时,如果有农民肯大笔投资,在自己那寥寥几亩承包田里大建水利工程,才是咄咄怪事。 

  而且,以现有农民种粮的收入,即使再加上养殖、经济作物等副业,也不可能给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小农经济很难积累起大量资本。农地改造和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己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和工业制造业一样,投资可以在农业领域同样创造出大得多的产出。中国的农业潜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中国农业还是大有可为的。如果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农业生产的增长还远远未到尽头。 

  不过,现行的农地制度却成为这种大有可为的最大障碍。 

  现行农地制度,除非国家征地,否则禁止土地自由流转出农村集体范围以外。也就是说,禁止其他人购买农地。同时,在集体内部,也禁止土地的自由流转和集中。中国农业基本上还处于小农状态。当然,农民并不会驯服地在那一亩三分地上靠种地为生。其他人想继续让农民当农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进城打工。土地撂荒很多。许多乡村都出现了空虚状态。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